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自主招生 > 高校自主招生 > 高校自主招生咋体现公平 会不会成"潜规则"温床

高校自主招生咋体现公平 会不会成"潜规则"温床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0-12-25 09:51:43

[标签:高校 自主招生]

  从2010年在部分省市试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到2011年准备在全国推广,日前,北京大学扩大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范围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关注的是,扩大到全国范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否做到公平公正?会不会成为滋生招生“潜规则”的温床?

  【难点概述】

  回顾8年来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从复旦大学未能破格录取在国学上有一定造诣和培养潜质的陕西少年孙见坤,到清华大学给少女作家蒋方舟60分的录取加分,社会大众一直质疑不断。人们的忧虑究其根本,是民意对公平、公正推进自主招生疑虑重重。

  一方面,没有统一的高考和录取,不用分数作为唯一依据,有诸多人为评价因素;另一方面,实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重点高校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孩子赶考自然要承担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且,对于作为自主招生“敲门砖”的所谓各种特长,毋庸置疑,农村孩子肯定赶不上见多识广的城里孩子。因此,人们没有理由不产生疑问:自主招生是否会对农村孩子造成新的不公?

  【实践探索】

  清华自主招生关注欠发达地区学生

  在2011年自主招生工作中,清华大学将首次推出关注欠发达地区学生的“B计划”。“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实现教育公平的探索。”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说,“申请‘B计划’的学生必须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学习、生活,申请人应当是在同等条件下综合素质和学业发展最优秀的学生。在选拔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他们的学业水平,也要适当考虑他们取得成绩所依托的社会资源的多寡。”

  近年来,清华大学注重选拔机会的公平,给尽可能多的考生创造机会。据悉,在2010年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和保送选拔考试的考生中,一半以上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高中。为了降低考生的成本,学校启动了资助计划,为近百名参加自主招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考生提供了数万元的经济资助,让他们能够不因经济原因而失去自主选拔的机会。2010年,青海玉树、甘肃甘南等地区历史上第一次有考生走入清华园。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克服的困难,远远超过发达地区的考生,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可能不会弹钢琴,中学也没有国际交流的机会,但是他们有远大的志向、阳光的心态、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并不输给任何优秀学生。”孟芊说,“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同样可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清华大学多元评价机制下,“优秀”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绝不简单等同于成绩的优秀,更远非高考高分所能涵盖。

  青海玉树第二民族中学学生尕玛朋措自幼家境贫寒,曾两次辍学,但又凭着顽强的求学欲望和学校的帮助重返校园。玉树地震发生后,作为班长,他迅速带领全班同学转移到安全地点,又从废墟中救出4人。清华大学专家组深入青海,对他进行了全方面考核,一致认为,该学生品格高尚、心态阳光、临危不惧、勇于担当、毅力顽强,对玉树有强烈的感情,愿意长期扎根青海工作,最终,清华向这位优秀的学生抛出了橄榄枝。

  在2010年五校合作自主招生的基础上,2011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与今年新加入的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7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将进一步合作,继续采用通用测试、高校个性测试和高校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选拔。通用测试由高校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执行,测试成绩将在7所高校内互认,而高校特色测试成绩也可在7所高校间彼此参考,面试时间也将尽量协调,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孟芊说:“一次测试成绩多所大学承认,降低了考生的成本,高校委托专业机构命题、招考分离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公信力,这是我们积极探索多元评价、公平录取选拔体制的重要举措。”

  “公平是高招新体制最重要的基石。”孟芊说,“我们录取时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还要看学生所具备的学习和发展条件,因此,我们在自主选拔的过程中,要制定一些专门的标准和办法,给农村的优秀学生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专家观点】

  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测量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谢小庆:

  让更多利益相关人参与自主招生监督

  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改革必定是步履蹒跚的,也会招致很多非议。和已经运行几十年的考试制度相比,高校自主招生就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是取代高考,而是高考制度的必要补充,是多元录取的一种方式,这项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平。

  目前看来,各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迈进的步子是平稳的。就好像北大去年进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本来是为了选拔偏才、怪才,实际校长们推荐的还是成绩好的学生,这就是校长们在更多的监督下求稳的表现。今年,北大又有所突破,把推荐的范围扩大到全国,我觉得这些尝试对于避免权力和金钱介入自主招生有很好的作用。

  以前,考试主要是依靠纪检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新闻媒体来监督,而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的尝试,把考试置于所有利益相关人的监督之下,比如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校长的所作所为摆在所有人面前,老师、家长、学生都知道校长推荐了谁,这就是监督,这是让所有利益相关人参与的监督。另外,自主招生还可以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比如通过互联网进行公示,使监督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让暗箱操作更困难,让考试过程更加公开化、透明化。

  此外,仅就能力评价而言,再好的考试也不如教师对学生的长期观察更准确,更不用说非智力方面的评价。因此,最了解学生的是高中教师,我们要给高中教师发言权,通过统一的转换标准,把不同学校高中教师给学生的分数进行等值处理,建立可比性,纳入录取总分,这样监督面更广,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全面。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