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 高考历史130个关键概念,复习必备!(2)

高考历史130个关键概念,复习必备!(2)

2022-03-27 16:07:06高考网整理



  (二)必修二高中经济史部分(30个)

  1、井田制:中国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出现在夏商,西周时盛行。西周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缴纳一定的贡赋。由于土地分成许多方块,形似“井”字,俗称“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到春秋时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逐渐瓦解;战国时商鞅变法,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从法律上逐渐废除了该制度。

  2、均田制:中国封建社会推行的一种土地制度。首创于北魏,北魏孝文帝时(485年)颁布。北魏封建政府将掌握的土地计口授田,男子和妇女都可以领种土地,露田年老身死后还给政府,不得买卖,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同时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此制度仅对无主的土地进行分配,在不触及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有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北方经济的恢复,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此后北齐、北周、隋、唐都继续推行,具体方法略有变化。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无法再继续授田。武则天以后,该制度无法推行,唐玄宗时完全破坏。

  3、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如西汉末年、唐朝中后期、北宋中期、明朝中后期时,该现象十分严重。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只能缓和土地兼并的矛盾,但是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能根本解决。

  4、自然经济: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是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典型的男耕女织,其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与商品经济对立,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逐步解体。

  5、商帮: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需要,区域商人群体逐渐形成,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明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等最为活跃,他们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海外,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6、重农抑商政策:又称“重本抑末”、“强本抑末”。是中国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强调要发展和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后历代王朝大多执行。该政策是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在封建社会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到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活力压抑越来越明显,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发展,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7、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并以严刑峻法惩处违禁者。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该政策扼杀了中外交往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但客观上维护了国内的安定起到一定自卫的作用。

  8、明清手工工场: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厂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但到鸦片战争前依然始终徘徊在萌芽状态,由于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扰,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9、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在内忧外患形势下兴起的一场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旧称“同光新政”。代表人物中央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此外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军事科技等实用人才。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宣告该运动的失败。这种没有从封建制度根本改变的改革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展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10、实业救国:19世纪末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前后流行,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阶级上层的要求,张謇是重要代表,他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该思想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幻想。实践证明在社会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中国是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

  1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从1935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为巩固统治,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一个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这场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不仅是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由于这场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因此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切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12:、币制改革: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其内容(一)集中货币发行权,以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所有支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白银;(二)宣布实行白银国有,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法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物价回升,对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

  1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1956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期间的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也是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步进行的举措。并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1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会。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的讨论,果断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16、家庭联产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的一种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种责任制使农业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到1983年全国农村基本实行,人民公社制度随之废除,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17、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推动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该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勾画了该体制的基本框架,到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基本确立。该体制强调了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的基础作用,确立了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使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

  18、新航路开辟:又称“地理大发现”。是指欧洲15、16世纪,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欧洲和亚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从路线上指穿过大西洋到美洲进而渡过太平洋到达亚洲,或者从西欧沿非洲西海洋南下绕过好旺角到达亚洲的海上航线。从代表人物看,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的探索。从实质看是欧洲人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殖民和扩张的过程,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19、商业革命:在15世纪中后期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欧洲商人奔走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个港口和商品集散地;许多来自美洲、亚洲的新商品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商品交易量成倍增长,市场扩大有利刺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和贸易的枢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0、价格革命:在15世纪中后期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下,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地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它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1、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上半期结束,随后法、德、美、日诸国相续发生。工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巩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伴随工业革命展开出现的经济思想。以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为代表,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发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此经济思想长期成为欧美资本主义的主流思想,大大推动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面对“滞涨”局面,资本主义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22、门户开放政策: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由此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899年瓜分狂潮时首次提出、1900年镇压义和团运动时再次提出、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进一步重申,随着日本侵略了满洲并建立起傀儡政权满洲国,该政策也随之不存在了。

  2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0、70年代即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在世界范围建立;第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4、罗斯福新政: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大选的罗斯福于1933年初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后,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主要是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工农也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做出的政策调整,虽无法消除经济危机但对渡过经济危机发挥重大作用,推动美国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挽救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罗斯福新政是典型代表,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一些投资大、风险大、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包括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种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新中国初期都曾实行过,不影响政权的性质,反而有利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而巩固政权。

  26、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形势,引起农民极其不满。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经济政策。该经济政策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该政策的实施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正确道路。随着斯大林的上台1928年实际被停止。

  27、斯大林经济模式: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确立。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由国家占有绝对多数生产资料,并通过指令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实现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首位。该模式在资本主义世界被经济危机困扰之时,集中全国人力、物理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赢得二战的胜利,巩固和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压抑地方、企业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后成为苏联长期缓慢发展和走向解体的根源。

  28、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由于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故称“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融汇兑本位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该体系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

  29、经济区域集团化:又称“经济地区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自二战以后,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在自愿的原则和本地区实际情况下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随着多数国家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都是突出代表。

  30、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商品、服务、资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更具有整体性的趋势。

 

[标签:历史复习方法 高考历史]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高考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