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来源:高考网整理 2021-09-22 19:31:17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解体后对世界局势的深刻影响,以及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方向问题。第一,原有国际格局的瓦解:美、苏为首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以及该格局解体后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第二,新的国际格局的逐步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东剧变的概况,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及特点,探究其影响。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教学交流方式:

  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

  适当补充热点问题的新闻背景资料,如时政照片、纪录片、专题片等直观材料,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收集相关历史、现实资料,展开研究,积极参与对重大历史问题和时事问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即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2)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没有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措施,致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迟缓。

  ②内部原因:党和政府脱离群众,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③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纷纷转向资本主义制度。

  2、苏联解体:

  (1)解体: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随之瓦解。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出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化”的政治多元化观点。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2)实质: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合作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教训。

  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苏共在国内的领导地位,所以导致改革走向了误区。

  在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思想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很多做法同马列主义背道而驰。

  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特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在世界总体和平的趋势下,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局部“热战”时有发生,世界局势呈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

  2、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

  (1)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巴以冲突、波黑战争、卢旺达种族屠杀。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

  2003年伊拉克战争、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

  (3)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9?11事件”就是最大的恐怖组织本拉登主使的基地组织发动的,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不只是世贸双塔的倒塌,三千多人的死亡。国际恐怖主义,这颗人类文明史上的毒瘤专以大量杀伤平民制造恐怖气氛来达到其政治目的做法,不光是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所要面对的,也是我们全人类共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

  “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表现:

  (1)欧盟: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3)日本: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中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本课小结:

  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标志着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四十余年的两极格局最后崩溃。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两极格局的解体所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更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高三历史教案汇总


  高三历史教案:《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教学设计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