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语文知识点 >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与”“则”用法知识点(2)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与”“则”用法知识点(2)

来源:高考网整理 2019-10-15 20:43:35

  第二板块——专题训练(教学指导——新课内容)

  课题:文言虚词“与”“则”的用法意义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虚词“与”“则”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虚词“与”“则”的用法和意义

  2、提高学生理解虚词“与”“则”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掌握虚词“与”“则”的用法和意义

  2、难点:在中高考中掌握虚词“与”“则”的考点

  三、导入:文言虚词在现在的北京高考中是重点,《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的含义和用法。在近五年中“则”考查5次,可见,“则”出现的频率之高,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虚词“与”“则”的含义和用法。

  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以“焉”为例: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语境是风雨从山上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即“从这里兴起”。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用在疑问句中,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4)“圣心备焉”(《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也”,在句末一般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表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1)表判断语气。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3)用在句末,表肯定、感叹的语气。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4.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句,“其”不做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5.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乃……乎”意为“恐怕……吧”,“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6.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以“而”为例:

  (1)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五、专题训练指导

  (一)下列划线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二)判断“与”字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答案】

  (一)、DF (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二)、1、 动词,可译为赞许   2、 动词,可译为给予  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 介词,可译为和    5、 动词,可译为对付    6、 动词,可译为参与    7、 动词,可译为结交    8、 动词,可译为帮助    9、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