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 2019高考语文复习重点知识梳理

2019高考语文复习重点知识梳理

2019-02-18 18:39:07学科网

  《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要求包括:

  (1)理解层级(B级)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级)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主要具备B级和C级两种能力。

  一、快速有效地读懂一篇文言文

  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有没有一些实用的快速的简便的方法?现将一种切实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三读法”简介如下:

  1、初读,整体感知,以“文”会意

  (1)看内容是什么

  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感知包括: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

  (2)看题注有什么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出处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感知,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及尾注,看这些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之所以这样读,在于文言文本身是“文”。从高考试题来看,无论实词、虚词都强调根据语境答题,更不用说信息的筛选和文意的分析概括。

  2、再读,圈点勾画,以“词”疏意

  为了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

  一是知人。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此第一步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是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是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3、三读,借助题目,以“题”悟意

  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一般是选择题,往往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问题,对于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二、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

  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可见“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三、文言文断句六法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现在高考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

  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弄通文意断句。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词翻译出来,以理解文段大意。

  例1、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划8处)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答:

  【答案】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解析】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可从人物入手,结合文言重要实词“爱”“适”“侔”“急”“缓”“待”“击”“定”等在语句中的作用,逐一切分。

  参考译文:

  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做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会争权夺利。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文言文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文言文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读。

  例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答:

  【答案】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参考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给民众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最后政权却不灭亡的,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中虚词是重要的断句标志。

  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与“如之何、若之何”等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上下文意贯通,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例3、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选自《淮南子·精神训》)

  答:

  【答案】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解析】这段文字介绍了“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可以以文言虚词和句中的顶针格作为断句的标志。

  参考译文:

  人的精神是从上天那里得到的;而形体则是从大地那里得到的。所以说“道生阴阳二气,二生三,三产生出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阴阳激荡而成和气。”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4、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注]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摘自《孝经》)

  【注】刑:通“型”,做榜样。

  答:

  【答案】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解析】这段文字阐述了天子应该怎样遵行孝德,可以从动词入手,找准搭配,体会句意,进而断句。

  参考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谓、宾,而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或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句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公、卿、君、若、彼、此、其、之。

  例5、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答:

  【答案】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解析】画波浪线部分是两个人的对话,在对话中多有名词和代词,可根据名词和代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断句。

  参考译文:

  赵、楚、魏、燕、韩五国结盟进攻秦国,楚王为盟主,但是没能击溃秦国,五国联军于是停战,驻扎在成皋。魏顺对市丘的长官说:“五国收兵之后必然会攻打市丘,以此来弥补军费。您如果资助我,我愿意替您阻止诸侯进攻市丘。”市丘的长官说:“好吧。”于是派遣他到楚国去。

  6.借助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文言文中常有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6、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选自《大学》)

  答:

  【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解析】这段文字句式整齐,找到排比句的标志即可正确断句,注意关键点“先”“欲”。

  参考译文: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标签:高考语文 高考报考]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