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识点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识点

2019-01-22 20:39:31三好网

  考点1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

 

  归纳总结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从经济侵略到政治控制的过程。

  (1)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的侵略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2)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的大幅降低证明了列强这一时期经济侵略的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重点转向了资本输出,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要求。

  (3)两次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政治控制,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到设立“使馆界”,控制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1.从通史角度理解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2.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有两个原则应当遵循: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所谓缔结程序是否平等,强调的是缔结过程中是否有强迫行为,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武力威胁,若有则为不平等条约。

  (2)界定中国近代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所谓泛道德的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约是否平等,其依据是签订者的道德品行,认为凡是有过对外妥协“前科”的,他们签订的条约就是祸国殃民的;只要是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就是不平等的。用泛道德的倾向判断条约性质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是不科学的。

  3.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1)革命史观: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力革命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发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2)文明史观: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3)整体史观: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4)社会史观:随着列强的侵华,西方的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考点2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亡。

  19世纪中后期,农民阶级先后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后失败。20世纪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1.近代前期农民阶级革命运动的局限性

  (1)阶级局限性

  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来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具有严重的自私性、分散性等特点,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都说明了这一点。

  (2)时代局限性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

  2.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

  (1)革命道路探索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党的自身建设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逐步走向成熟。

  ③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变迁

  (1)国民革命时期

  ①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依据: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土地革命时期

  ①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②依据: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1931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3)抗日战争时期

  ①政策: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4)解放战争时期

  ①政策:自卫反蒋。

  ②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多元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近代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

  (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

  (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标签:高考复习 历史考点]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