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政治复习方法 >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财政与税收专题总结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财政与税收专题总结

2018-12-28 11:07:06三好网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1、财政的含义

  为了履行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利润收入——国家凭借投资者的身份获得利润,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股金分红收入。债务收入——包括内债(政府公债)和外债。其他收入——统称为“费”。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财政收支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几乎不存在。

  财政收支平衡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6、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

  (1)集中力量办大事:

  ①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③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1、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后,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不经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变更。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危及国家利益。

  3、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一我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的计税办法。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税收是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5、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的单位和个人。

  当纳税人所缴税款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当纳税人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6、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怎样做到?

  (1)原因:

  ①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

  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要求:

  ①个人:

  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

  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②国家:

  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7、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8、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

  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要性: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要求:

  ①国家: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经济活动者:

  对生产者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对消费者的要求,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

  ③社会: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④ 公民:

  规范行为规则。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标签:高考指导 复习指导]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