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技巧 > 2014高考作文真题猜想:“朴与华”

2014高考作文真题猜想:“朴与华”

2014-05-07 17:44:53冠华作文网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朴,有“朴实、朴质”意;华,有“光彩、光辉”意。“朴”和“华”是艺术特色,也是人生底色。有人喜欢“朴”,有人追求“华”。“朴”与“华”可集于一身,“朴”与“华”也能相互转化……

  请以“朴与华”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题意理解】

  提示语既诠释了“朴”与“华”概念的部分内涵,也揭示了“朴”与“华”的外延范畴,并点出了二者可能存在的关系。认真研读提示语,有助于我们迅速打开思路。

  “朴”可以理解为抱朴守素、简约质朴、返璞归真……(不可理解为贫困、不如意的生活处境),“华”可以理解成人生华章、人格光华、生活奢华……

  能准确理解题意,必须要能揭示“朴”与“华”二者的关系。“朴”与“华”可以理解为内里与外表、内敛与外现、朴素生活与人格光辉、坚实积累与华彩绽放,二者的关系既可以是并列共存,也可以是相互转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还可以是对立统一。深度立意应该能体现出辩证思考,对二者的论述最好兼顾中有所侧重。

  【评分细则】

  本次评分严格按照五类卷来打分。一类卷63—70,二类卷56—62,三类卷42—55(三类上49—55,三类下42—48),四类卷28—41,五类卷27以下。

  一类卷:切合题意,立意必须准确、深刻、独到,能紧扣二者关系阐发‘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卷:符合题意,立意准确,能点明二者关系,但个性色彩不太鲜明;内容比较充实,语言通顺,符合文体要求。

  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未能点出二者关系,或对“朴”和“华”概念的理解前后不太一致,或有部分内容(不超过三分之一);内容基本充实,语言基本通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类卷:对题意的理解有较大偏差;内容空洞;语言基本功较差;文体不明。(有其中情况之一者,即归入此类。)

  【暴露问题】

  本次暴露的主要问题是,说理论证严重匮乏。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罗列、堆砌事例,或者简单地列出分论点,而分论点间缺少论证的深入与思维的张力,比如有文章的三句脉络句为:“人性中那一份最朴实的情感能超越血缘,缔造人世间最温暖的亲情。”“当然,华美也是人生的底色。”“在我看来,若能实现由朴到华的转变,将会是人生价值最完美的实现。”这样的文章其实并没有任何分析,貌似议论,观点为描述,由一二两个分论点根本不能推出第三个分论点来。也有些同学未能揭示出“朴”与“华”的关系,或者只是结尾点明但文中缺乏充分的论证、阐述。

  还有部分同学论证时观点闪烁不清,尤其是对“朴”和“华”的理解前后不尽一致,比如前半部分将“华”理解为人格的光华,后半部分理解为生活上的奢华。

  用例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叙例冗长且不会裁剪,有叙无议,观点与材料脱节。

  【佳句拾遗】

  1.其实,当一个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内在并不华丽时,他已经是在向华丽迈步了。

  2.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容谷幽兰,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他们虽然各自迥异,却拥有一样的特点,华美其外,质朴其内。

  3.静坐在月光下,掬一捧清水,洗去身上的油彩,褪去心中的欲望。在阵阵菊花香中体味弘一法师淡淡的话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佳作展示】

  1、

  朴与华

  曾经喜欢词句优美的诗文,喜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迷蒙,喜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婉。

  所以,初读《红楼梦》,记忆最深的不是《咏白海棠》,不是《葬花吟》,却是那《芙蓉女儿诔》,认为晴雯成了芙蓉花神的宝玉对着池中的芙蓉花焚香祷祝,写下祭文。当时,觉得颇为感动,作为贾府嫡亲子孙,这于他本是不合身份的。(最好能引《芙蓉女儿诔》中的几句华丽的句子为证。)

  后来细读时,发现宝玉在写祭文之前思考要用何文体来写,写完后竟与黛玉讨论文中有待斟酌改进之处。虽然是出于审慎,却好像写祭文不是为悼念,倒像是为欣赏。渐渐觉得,那字斟字酌的《芙蓉女儿诔》竟不再是字字泣血。

  其实,不少古人都作过悼亡的诗文,却往往过于在乎形式,追求骈散结合,讲求词藻华丽。写出来的诗文读起来固然唇齿留香,却不免有文字游戏之感,真情大概也在字斟句酌间稀薄了许多。

  最真切的大概要属苏轼的《江城子》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最是质朴,也最为动人。尤其喜欢东坡那一句“小轩窗,正梳妆”。我想十年中他一定常常回想起妻子梳妆的情景,“夜来幽梦忽还乡”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不曾揽胜自己的妻子如何美丽如何贤惠,然而那回忆中却含着深切的怀念,其他的其实并不重要。(此段论述应该突出“朴”。)

  最质朴的真情远胜于最华丽的诗篇,因为太过华丽的外表让人无暇顾及事物的本质。即使当初情真意挚,却无法天长地久。

  为人亦如此。

  那善于诗文、精通音律的司马相如离开了卓文君,那《凤求凰》的华彩曾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但却没有能演绎司马相如的忠贞如一。

  “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样狂傲不羁的苏轼却最是深情。

  太过华丽的东西终究短暂,光彩夺目的人生无法长久。时间将会慢慢褪去华丽的外衣,露出质朴的本相。质朴的人像是蚌中的沙粒,经历漫长的岁月,却越发圆润光泽,被时光静静打磨成光芒耀眼的珍珠。

  越是质朴,往往越是真实。(末句应扣住“朴与华”收结。)

  点评:本文能以《芙蓉女儿诔》为由头,引出悼亡诗文的朴与华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的朴与华,角度小巧而挖掘颇深,此种模式,很值得大家借鉴。但由于考场行文仓促,本文还有一些值得润色加工之处,眉批中已点出。得分:62分。

  2、

  朴与华

  1965年初,绵延了一个冬季的大雪终于停了。

  她一个人从家里带出了木叉大扫把,奋力扫开了戏台上堆积一季的雪。冰碴粘住了扫不掉,她就脱掉手套徒手去扒,直到双手冻得通红。

  那一个冬天的夜晚,她站在乡村的戏台,全身上下,只有一件红袄看的过眼。戏台的顶棚只有几根粗糙的木梁,上面随意的铺着稻草。雪化开了,水从缝隙滴落下来,叮叮咚咚,伴着鼓点,有着说不出的味道。

  她捏了一个指花,不着粉黛的脸上带着忧伤的神情。一边甩着不存在的舞袖一边唱了起来,是汤大师的游园惊梦。声音哀怨中透着华丽,情感饱满中透着真挚。

  台下摆着几排破旧的木椅子,满满地坐着几十个村民。他们衣着朴素甚而破烂,表情却是渴求神往。看着台上的她唱着他们听不懂的戏,却被她真挚的情感打动,不时爆发出喝彩声。

  一曲唱毕,人走的七七八八,留下的瓜皮果壳,她耐心地一一拾起扔掉。

  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唱多久,只是觉得这样可以唱着昆曲的日子,华丽而充实。“能多唱一天就是一天吧”她想。

  2012年初,她坐在新修的梅兰芳大剧院的观众席上,拿着一张价值不菲的门票。

  可以容纳500余人的大厅豪华气派,墙壁上有着各式各样的扩声、隔噪器。身下的座椅还散发着特有的新家具的味道,柔软而舒适。

  面前的舞台被各种高价灯打出的灯光的拥簇着,完美的背景前,站着华服的艺人。她们的脸上是厚厚的一层粉妆,堆砌得毫无瑕疵,服装繁纷复杂,十分考究。

  年轻而有名的表演者按照既定的剧本演唱着,声音缠绵婉转、柔曼悠远。从扩声器里传来的声音带着点不真实感,却被机器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杜丽娘……穿得倒花哨,声音不错,只是节奏和咬字差了些。”她像个老行家似的,细细品味着,不自觉说了出来。

  旁边认真听着的人白了她一眼,好似她贬低了昆曲艺术一样。

  自嘲地笑了笑,她起身离去。与其让人不快倒不如自得清净。

  北京的雪下得猛烈,像刀子一样要将你的脸划开。她驼着背在街上慢慢走着,额上纵横的沟壑是岁月的痕迹。像碴子一样的雪飘散在眼前,随风摇起她的记忆。

  她突然站定了,眼睛因怒气瞪得滚圆,手指不听使唤地捏了一个极不标准的指花,就要放声唱了,“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得先——”。

  戛然而止,她愣怔了片刻,手无力地垂下。天际有些昏暗,她的背在夜色中显得更加佝偻了。

  那一声苍老干枯的声音,已不再华丽,随飞雪飘散在空中。

  点评:本文以一位昆曲行家为主角来写,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意境悠远,语言颇佳。主体部分写了两例,一是简朴中的华丽,二是华丽中的浅朴,——前后的“朴”与“华”不是同一内涵。结尾点题有些含混,如果改好,此文可进入一类卷。想想怎样改?得分:60分

[标签:高考 作文]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