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 高考语文阅读短文解析:音乐与人生(2)

高考语文阅读短文解析:音乐与人生(2)

2013-05-08 15:30:16智康1对1文章作者:杨红伟


  (如同故宫、《平沙落雁》,和正面临人生拐点的作者,在同一时刻出现,作者”听懂了《平沙落雁》“……给了我一次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让我自省,让我不断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要点三,音乐能够启发人去探求人生的价值(音乐对人生有启迪作用)。

  (如作者欣赏《平沙落雁》,感受到天地无限人生有限的无奈,但也了悟艺术创造哲学思考等有价值的劳动才是永恒的,因此启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19.作者说:“当年在宫墙内发号施令、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皇室成员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这里没有留下他们的足迹,只有皇宫建筑师、木匠瓦匠的作品,只有音乐家创造的旋律,只有大自然的冬去春来叶绿叶黄。”这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请联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第一问:作者的人生感悟:人生中的权势富贵如过眼云烟,但是凝结着人类智慧的劳动创造、四季轮回的大自然是亘古不变的。

  第二问,略

  评分要点:本题12分。①作者的人生感悟,2分(意思对即可);②联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出自己的思考认识,6分;③语言,4分(语言通顺,得2分;语言有文采,得4分)

  示例一:11-12分

  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短暂而天地永恒的感慨,也表达出作者认为一生的享受终将成为无意义的过往,惟有匠心独运,承载创作者心境的艺术会与自然长存的看法。人生短暂,故一切荣华终将成为历史中的一粒沙,但人的精神却可以流传,成为永恒。正如苏轼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那“变者”便是我们耿耿于怀的名利和时光,而真正使生命永恒的是那“不变者”--一个人的精神。建筑、乐曲皆是精神的外化,故而得以永生。有限的是生命,无限的是精神。

  示例一:11-12分

  历史的车轮碾过多少页过往,大自然不变地更替着,此时眼前下着雪,却只见红墙青瓦,听得乐声阵阵。人生在世只顾及享乐,是留不下足迹的,自然与历史都会残酷得将那繁华又虚空的影子剥落,正如我们只见阿房宫,却不见秦始皇当年如何骄奢霸道,但又如孔庙,这只是圣人所居,他真正为世人留下的是他的聪慧又富于深意的话句,这才是真正经得起“风吹雨打”的东西,真正造福与世人,能使其看见或有所收益的东西。大江东去,世人所留之物不会因浪淘而尽,成为自然与历史带不走的财富。(12分)

  示例二:11-12分

  最终在历史洗刷中留下的,不是富贵荣华,而是那些沾着汗水与智慧的创造、劳作。只有这些物质和精神的劳动成果才是永恒的,伟大的,有价值的,其人生价值也由此得到实现,当世的荣华在历史的长河中毫无价值。当王维转身背向利禄,选择归隐,在文学的土地上耕耘时,他大概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浮华,也只会是自己辛苦得来的创造和成果。王维若汲汲于名利,也只会是一个成功的官僚,百年后即会被忘却,因为荣华对于他特别是后人没有价值。正是王维在创作的辛劳使他创作了滋养后人的有永恒价值的作品,也使他本人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评分:感悟不够全面,扣1分

  示例二:11-12分

  人生短暂,来去不留痕;但人所留下的艺术和自然之美却永存。我认为这是一种对立和矛盾的哲学思考,再大富大贵之人终抵不过时光将其磨灭,得以永存的除了人类物质上精神上的艺术杰作外,便只有更迭不断的自然了。就好比欧洲中世纪的那些贵族,曾经觥筹交错繁复奢华,但任是皇亲国戚也抵不过岁月的埋葬。时至今日,巴黎圣母院依旧游人如织,卢浮宫中古的油画也不知引得多少人驻足。这些艺术的珍宝与绵延的阿尔卑斯山相呼应,成为主观上为人铭记或客观上不被磨灭的永恒。

  示例三:9-10分

  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脚踏实地,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物质是短暂的,而精神却是永恒的。写出《枫桥夜泊》的张继,当年是落榜生,但当年金榜题名的那些他的同侪早已湮没无闻,但张继和他的诗却流传千古。苏轼在他的《赤壁赋》里写到了横槊赋诗的曹孟德、围困孟德的周郎,当年那样叱咤风云,但“而今安在哉?”只有那“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留存千年。当然同样长存于人们心间的还有历尽坎坷却始终履行自己信念的苏东坡。9分

  评分:

  对作者人生感悟分析不确切,“物质是短暂的,而精神却是永恒的”有些沾边,1分;联系阅读积累,举出两个较为恰当的事例2分;谈出自己的思考认识比较贴切,3分;字数够,1分;语言通顺,1分;较有文采,1分。

  示例四:9-10分

  这表现为作者认为权利、金钱,都会随历史而逝,但只有工匠们的作品、乐者们的旋律,像大自然一样,不变地流传下来。遥想当年,多少人为了科举寒窗古读,终于混有一官半职,又几分小财,可此皆身外之物,这钱与权,又怎能流传?倒不如像温庭筠一样,无钱无权,落第不中,却任凭一身才华,把他的名,他的花间词流传于世。钱与权终将随时光而逝,只有自己的作品能流传于世,为后人所赞叹。

  分析:

  人身感悟总结的合适,但关于“凝结着人类智慧的创造”的含义概括的不凝练;1分

  将温庭筠和寒窗苦读求功名的学子对比,较深刻,6分;

  语言通顺,但有两处语病,“苦”写成“古”,又几分小财,2分

  示例五:7-8分

  作者认为人生并不是要怎样享受物质,而应该重在精神方面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经的帝王将相,他们虽曾经带领国家走向富强,自己吃尽穿绝,但是令人们真正记住的却没有几个人。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人投身于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世人享受这些财富。所以,在精神面前,物质虽说只是当时的财富,一时的富有,而精神则是流传于后世的,被人们千古传唱的精神力量。我们更加应该看重精神方面的财富。

  (7分)

  评分:对作者人生感悟分析不够确切,1分;联系实际,举出了历史中的事例,但不具体1分;谈出自己的思考认识不够充实2分;字数够,1分;语言通顺,1分;较有层次,1分。

  示例六:5-6分

  我认为表现了作者认为只有意境能够流传千古的感悟。作者认为音乐、人的心境和环境发生共振产生的意境是能够发人深省、千古流传的,而不是人类的功绩。比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个人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当他听到与之相契合的歌曲,他便会有了对歌曲、对人生的感悟,而那种意境不会变,而且一直流传。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和意境,这种意境会随着人的心境而改变,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消耗而变质,也就能流传千古了。(5分)

  评分:对作者人生感悟分析不确切,1分;联系实际,理解有误,没有举出恰当的事例0分;谈出自己的思考认识不够充实2分;字数够,1分;语言通顺,1分。(智康1对1 杨红伟老师)

相关阅读

高考语文短文阅读分析: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名师指导:高中语文散文阅读例题分析

名师分析:现代文阅读《泥泞》解题思路

揭秘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场答题的清晰思路

[标签:高考 语文]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