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四(3)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四(3)

来源:网络资源 2019-08-30 18:26:36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 结果

  梁惠王 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

  4。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5.“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焉耳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无 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

  三、分析

  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 第1、2、3小句

  第二层 第4句

  第三层 第5句 全段中心

  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

  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五、作业

  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

  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

  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引导背诵。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检 涂 饿莩 发 岁 于 无 罪 斯 至

  3.完成课后练习。

  [补充]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高考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