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二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二

来源:网络资源 2019-08-28 19:55:08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

  2,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教学方法:

  分析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

  明确:四部分——标题、导语、正文、结语

  类型——消息、通讯、特写等。

  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篇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

  (给学生2分钟阅读课文)

  二,回顾历史,感受荣辱。(5分钟)

  香港回归的时候,大家只有五岁。可能在那个年纪还不能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现在我们阅读了这一篇新闻作品,回过头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就可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新华社派了四名记者来一起报道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这四名记者又花了这么多心思来谋篇布局。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同学间接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的过程)

  教师补充:香港回归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时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都不发达,而那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要从虎口夺肉这是需要何等的魄力。但是当时我们就做到了。那时候和英国进行谈判的是邓小平同志,英国的谈判代表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面对英国的武力威胁,邓小平同志有两句话至今让世界感受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魄力:一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二是“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这是被世界蔑视了整整110年的中国面对英美发出的声音。香港割让给英国,这是当时我们的祖国长期贫弱。我们中国人讲气节,这样的事实让我们的民族背负了多大的耻辱。156年,一个半世纪后我们才有这个能力把香港收回,这如何不使国人心情激动。

  三,分析课文。(30分钟)

  1,理解题目。(5分钟)

  [提问]看完文章,那位同学能够说一下“不列颠尼亚”是什么?

  明确: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字。

  [提问]作者用了这个游轮的名字做标题,作者仅仅指的是这一艘游轮吗?

  明确:不是,指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作者在构思标题时就别出心裁,“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英国的全称,作者用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号来借代英国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

  [提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结束了呢?

  明确:“别了”。

  “别了”说明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里作者化用毛主席写过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的篇名表达了香港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的意思。作者这样的题目设计就将历史的厚重寄寓其中,“别”一字说明从此不再,背负了一百五十年的屈辱历史从此不再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的快慰,这个标题将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欢欣结合在了一起。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