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政治知识点 > 高考语文能否多“阅读”少“分析”

高考语文能否多“阅读”少“分析”

来源:网络资源 2009-10-28 14:12:51

[标签:高考 阅读 语文]

  摘要:如此改“字词句段篇式的阅读理解”模式,为“全篇主旨式的快速阅读理解”模式,可以测试学生能否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能否在大量相类文章中截取共同主旨的能力,以及能否在不同种类的文章中提取类似主旨的能力。

  教学和考试应向“增大阅读量,减低理解度”倾斜

  要加大阅读量,就必然要提高阅读速度。训练学生在网络世界成千上万条信息中第一时间选取自己之所需,在图书馆浩瀚书海中快速地寻觅到自己需要的资讯,在短时间内迅即掌握一本著作的主旨,在一篇课文的几千字中高速度地概括出中心思想、寓意精髓、人物形象、重要语句等,应该是今天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指向。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现在,“高考指挥棒”之说已经成为全民共识。改革“高考指挥棒”的指引方向,是我们的思考关键。根据语文课程的目的和作用,今后高考语文试题是不是可以向“增大阅读量,减低理解度”的方向倾斜?即考试题目以“大运动量”的阅读理解为主,只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全文读全、大体读懂,而不纠缠于个别词句的理解或者艰深问题的甄别。可以用不太复杂的“选择题”请学生选择,也可以让学生写不太复杂的短文、短句。考试的关键是阅读文章的数量一定要大,涉及面一定要广,可以集古典、现代、当代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之大成,但试题却不必太深太难。

  如此改“字词句段篇式的阅读理解”模式,为“全篇主旨式的快速阅读理解”模式,可以测试学生能否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能否在大量相类文章中截取共同主旨的能力,以及能否在不同种类的文章中提取类似主旨的能力。

  高考“指挥棒”一旦发生这样的偏转,那么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受到的诸多诟病也将得到纠正。语文考试如果比较单一地诉诸于阅读速度,教师就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敲骨吸髓”、“五马分尸”式的讲解,驱之不去的“一言堂”现象便会自行消亡。而由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真工夫在于快速阅读和理解文章大体主旨,这样他们平时阅读就会以“读懂”为要求,而不是做大量唯一性答案的习题,学习负担将大大减轻。学生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大幅度提高,也将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方法和环境。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