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政治知识点 >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及其实现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及其实现研究

来源:网络 2009-09-09 15:57:3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走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如何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综观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及其实现研究”课题的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倡导问题学习,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学习提出的理论依据

  1、从学习的心理学角度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动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问题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建立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上。主动性是问题学习所必需的,它对应于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教学的目标通过在一定的情景而呈现的问题来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变为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从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知识,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如果问题由学生提出,则是一种直接的、是内心产生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责任。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伴随学习责任的产生,学习的责任才能真正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真正自主的互动行为,收到积极的成效。

  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

  问题学习是创造性教学的开始。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精神状态。问题意识是人的本能,故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知识的教学,轻视甚至排斥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造成学生很少提问题,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生也不再有对事物深层次的问题意识了。问题意识是一个人的灵魂,知识不够可以弥补,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核心。

  3、现代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其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谓“问题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中,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问题学习及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是一种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以知识为材料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认知操作过程。问题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地指出了学习和思考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可见,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应该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

  1、问题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维护学生主体地位提供有力保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这就把学生放到从属、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就体现在关注人,即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问题学习,让学生围绕问题情景和课本教学内容自由思考,自主提问,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学生自主提问,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问题学习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整合多元目标提供有益的尝试

  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唯教参是从,追寻“标准答案”,无视学生的自主思维,学生被教师“牵了一回牛鼻子”。新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这实现三维目标呢?问题学习是整合三维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欣赏和宽容学生的真实问题,并让学生主动面临问题,独立地和合作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不断地萌发出新的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批判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内化和升华。

  三、问题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问题学习正是实现这一变革的有效手段,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培养问题意识,这是问题学习的核心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问题学习要求学习具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是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和合作、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成为问题学习的核心。

  问题学习的重要任务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尊重、爱护学生,以“平等中的首席”出现,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学习勇气。而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采用“问题指南卡”的形式帮助学生提出围绕课题的问题,同时使学生的原始问题能以文字的形式保留,并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或老师予以帮助。

  (二)创设问题情境,这是问题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情景时应该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探索性。问题的提出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并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学积极思维;二是启示性。启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现实性。课堂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而提出,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扩展性。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可以由一个“母问题”带出若干个“子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成体系。

  一是借助社会现实,创设问题情境。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现实材料并创设问题情境,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又可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在讲“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义务”时,笔者以“慈母身上肾,孝子一片心”,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田世国的事迹和“奶奶下岗”漫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们议论开了,有的学生提出:“田世国的行动在履行法律规定的哪一义务?”有的学生提出:“漫画中的人物违反法律规定的哪一规定?”有的学生提出:“子女应怎样履行对父母的赡养扶助义务?请你写出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有的学生提议以“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为主题,写一份倡议书。通过借助社会现实,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了学生思维的导火线,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联系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育在本质上是生活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沟通学生与外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世界,懂得生活,进而学会生存。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思想困惑等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如在讲“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具有重要意义”时,先让学生找找身边遵纪守法的榜样,经民主推选产生三位模范代表,并举出他们遵纪守法的具体事例,然后教师进一步采访三位学生,在采访中深化并拓展问题,乘势设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你会这样做吗?你有没有特别敬佩的遵纪守法的模范?他们最让你敬佩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遵纪守法?”,如在学习“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以下两则材料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三是依托教材文本,创设问题情境。巴甫洛夫认为“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多留心教材对同一问题表述上的异同,在教学中要在无疑中设有疑。如我国政治制度中讲到:“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权力机关,对国家机关有监督权”;同时也指出“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这里“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性质是否一样?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引导学生分析,把学生的思维推置到是非的“十字路口”。

  (三)培养合作意识,这是问题学习的前提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问题站”是我们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一般小组由3—5人组成,在课堂或课外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时政热点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并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或开始新的学习。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开启探究闸门,这是题学习的关键

  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如何组织学生提出发现型问题、创造型问题是教师首要的工作,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开启学生探究的闸门,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一要鼓励学生“敢问”。为胆小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大胆提问,建立自信;兼顾能力,分组讨论,同学轮流代表组内发言;师生共同探讨,互帮互问,鼓励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从不敢问到必须问,最终达到了敢问的结果。二要鼓励学生“勤问”。在“敢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勤问”的习惯,使学生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要问个水落石出。如在《生命宝贵》这一课时,学生就珍惜生命提出了:“生命是宝贵的,有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刑罚处罚为什么有死刑?杀人犯已杀死人,死一个,已经很可惜,死刑再枪毙一个,不是更可惜吗?”三要鼓励学生“互问”。为了培养互相学习的精神,老师将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有问题先在组内解决,使学生间互相学习,培养了“互问”习惯。四要鼓励学生“善问”。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学生多问,并非不假思索地乱问,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多思的基础上勤问,思考后再问,有准备地问,有目的地问,问到点子上,在问中长进,在问中释疑、解惑,这就是“善问”。五要鼓励学生争论和发问。“问题学习”需要安全的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允许答案的多样化,在研讨和探究中,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最可贵的是对任何答案的质疑,最不值得提倡的是缺乏理解和争辩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争论和发问。经常问:“有问题吗?请你提问。”而不去问:“谁和他的答案一样?同意吗?”以此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怀疑、相信自己、不迷信权威的态度。

  (五)重视问题评价,这是问题学习的保障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正确地解答问题,教师应进一步鼓励学生用其他的知识和方法来解答问题,以形成对该知识、该问题的深刻印象;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到课本的有关知识点,并围绕课题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认真、细致、系统地反思。

  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应该说,强化问题意识,进行问题学习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真正的科学创新行动,应当成为当前变革教育教学模式一个切入点,而它的进一步完善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不懈的努力。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