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政治知识点 > 中国农业对中国革命与建设所做的贡献

中国农业对中国革命与建设所做的贡献

来源:网络 2009-09-09 15:29:12

  建国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整个国民经济基础是一穷二白,但我们所要建立的国家是一个工业国,而不是农业国,很重要的原因,首先,国际经济与形势斗争发展的需要;其次,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70%,工业总产值占30%,其中现代化工业产值只占17%。工业门类残缺不全,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没有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一穷二白”。或是“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茶壶、茶杯,但是汽车飞机大炮一样也造不出来。”。其次,科技文化极其落后。1949年,全国人口中80%是文盲。全国解放前36年中,高等学校毕业生一共只有21万多人。全国公私立高等院校共拥有图书340万册。解放前夕,科研机构只在40多个,科技人员不到1000人,科技成果寥寥无几,新兴学科一片空白。1937年,全国农林人才4113人,天文人才67人,工矿人才1.9万人。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国,所需要的积累从什么地方来,以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当中获得积累,所资料统计,我国从1953—1978年以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当中汲取了6300多亿的资金,这是中国农民无偿提供给工业与城市建设的资金,所以中国农民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很大的。

  1、农业与中国经济增长。

  农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1978农业仍然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8.1%,吸纳了高达70.5%的就业人口。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1978-2003年间,中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9.4%。尽管农业部门(4.5%)没有取得工业(11.6%)和服务业部门(10.3%)的高增长率,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顺利推进。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也伴随着大规模的结构性转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到2003年,农业占GDP的份额下降到14.6%,就业份额下降到49.1%。在外贸结构中,农业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26.7%下降到2003年的4.9%,进口份额由33.8%下降到4.6%。

  2、农业增长的绩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和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等体制变革阶段。1978年以前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及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严重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结构单一,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积极性,1978-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际年均增长率达5%,蔬菜水果分别达7.5%、7.2%,而棉花则高达19.3%,远远超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增长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人均食物占有量大幅增长。中国农业增长最突出的贡献是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第一、结构变化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肉类产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的食品需求大幅度增加,农业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在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5%扩大到2003年的32.1%,水产品由1.6%上升到10.6%,而种植业则由80%下降到50.1%。

  第二、作物结构:农作物面积中,粮食面积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80.3%,下降到2003年的65.2%,而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高价值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由19.7%增加到34.8%。其中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面积逐步下降,而玉米面积随着畜牧业增长对饲料需求的增加略有增加。经济作物中,蔬菜、水果面积增加比较显着。

  第三、畜牧业:过去单一养猪型的畜牧业逐步转变为多种牲畜和家禽养殖协调发展。到2003年生猪占畜牧业产值的份额降低到46.7%,家禽份额扩大到占29%,养牛业10%,养羊业5.9%。

  3、食品消费结构

  中国不仅解决了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

  第一,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粮食和蔬菜人均消费量呈明显减少,肉类、水产品消费增加。如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比1983年减少了45%,农村居民减少14%;城镇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下降了29%,农村居民人均下降18%。城镇居民人均肉类产品消费增加46%,农村居民增加69%。城镇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增加65%,农村居民增加93%。

  第二,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差异依然较大。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差距为35.5%(1983年为56%);蔬菜消费差距从1983年的1.3倍缩小到2003年的1.1倍。猪牛羊肉消费差距由1.9倍缩小到1.6倍。食油消费差距从2倍缩小到1.5倍,禽肉从3.1倍缩小到2.9倍,水产品从5.2倍缩小到2.9倍。

  第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扩大。1985-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活消费支出差距从2.1∶1扩大到3.4∶1;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从57.8%下降到45.6%,城镇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从53.3%下降到37.1%;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差距从2.0∶1扩大到2.7∶1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