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政治知识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讨

来源:网络 2009-09-09 15:17:42

  在当代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个热门话题,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可观,但专门从哲学形态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则不多见。徐素华的《论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一书,正是以哲学形态为基本立足点,来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理论探讨的。

  该书首先从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入手,重点剖析了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然后从抽象转向具体、一般转向特殊,将研究视点转入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内容的探讨,具体包括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者、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发展路径、构成要素、深刻内涵、中国特色、以及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等。作者努力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去体现历史、认识和逻辑的内在统一。这在同类课题研究中颇有新意,也可以说是目前这方面问题研究的一种新尝试。书中探讨较为深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明确指出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不是一种孤立现象,它是在西学东渐、中西方哲学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中国人努力将西方哲学中国化成为潮流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西方哲学中国化潮流的一部分,同时更是一种超越、一种创新发展。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将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各种探索实践,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了必要的理论铺垫,同时也为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了展开充分论证,作者把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放到自古以来的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方哲学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西方哲学中国化成为一种潮流这样一种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考察,重点说明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就是由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这种历史特点,使得它具有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的能力和传统。有容乃大,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之一就在于不断利用外来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使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处于强势地位时是如此,就是在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处于弱势地位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前者是锦上添花,后者则是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有吸收利用外来思想文化的能力和传统的又一有力证明。

  通过上述历史考察,作者认为,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一种理论活动,它的形成发展并不是人类思想文化交流发展史上的一种异常现象或是一种很“另类”的做法。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符合人类思想文化交流发展的一般规律,遵循着人类思想文化交流发展的一般程序,具有人类思想文化交流发展的共同特征。

  2.突出了毛泽东对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与独特的贡献。书中重点探讨了毛泽东这种巨大的、独特贡献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并将其归纳为三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根基,这是创建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足点;二是对西方哲学文化的了解和接受,这是创建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中介;三是特有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革命实践,这是创建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平台。正是在这些方面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毛泽东创建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事业。中国人研究中国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把毛泽东摆在首位。因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运动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最有自己的特色,是毛泽东首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态,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认识哲学、方法哲学、群众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最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宗旨的。哲学在马克思那里,没有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原本就是一种方法,一种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利益、建立理想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在毛泽东那里,哲学同样是以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形式,贯彻运用于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并且结合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实践、新经验而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3.特别强调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众多人参与的结果,因而也就有形态的多样性。以往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毛泽东等少数政治领袖人物的身上,这固然不错,但有片面性。因为事实上,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多数人的事业。为此,作者专门安排一章来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旨在说明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史上,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索的,并不完全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些进步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张岱年先生。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和特定处境,使得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和表述,和中国共产党人相比,角度不尽相同,内容的取舍和“中国化”的方法、途径也不一样。就是在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共产党人中,除了毛泽东这样的职业革命家做出巨大贡献之外,李达、艾思奇、冯契这样的着名学者对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和贡献,同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值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运动发展史上为他们记上一笔。正是由于众多人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运动才显得那么丰富多彩,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具有了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