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物理知识点 > 时代最伟大的女性--居里夫人

时代最伟大的女性--居里夫人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9-01 20:42:30

  时代最伟大的女性--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她:我对她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她就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现代原子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二十世纪最有声望的女性——居里夫人。

  一、艰难的求学历程

  居里夫人本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是一所学校里的物理学教师,母亲曾当过女校的校长,按说,她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生活。可是,当时的波兰正沦陷为俄国的殖民地,街上到处都是俄国的警察、官吏。在她5岁的时候,不幸笼罩了她的家庭。先是父亲被降职减薪,因为他顶撞了俄国校长,再后来由于父亲投资不慎,丧失了全部家产,家中变得四壁空空,一贫如洗。接着,玛丽的大姐又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亲人。这使玛丽一家的生活变得相当艰辛。没过多久,玛丽的母亲又去世了,家庭再次被悲痛的气氛笼罩着。小小的玛丽,早早地尝到了生活的残酷。

  由于生活困难,玛丽从16岁起便给人当家庭教师。18岁时,玛丽决定到偏僻的乡下去教书,因为这样可以多赚些钱,供二姐读大学。她把得来的工资寄给姐姐,帮助姐姐到巴黎入医学院读书;而等姐姐毕业之后,再回过头来帮助玛丽,使她也能到巴黎深造。玛丽在给姐姐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作到。”

  6年之后,二姐从大学毕业了。于是,玛丽用自己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加上姐姐的帮助,终于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巴黎,24岁的玛丽实现了她的夙愿,于1891年考进了当时最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院。

  这时,她的生活极为清苦。她租了六楼的一间小阁楼,夏天又闷又热,严冬时冷得连脸盆里的水都冰冻起来。为了节省灯油,玛丽在晚上到附近的一个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了,才回到那小房间里,点起油灯,一直攻读到深夜二三点钟。冬天,她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身上,仍不足以御寒。由于生活异常艰苦,加上睡眠很少,玛丽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有一次,她晕倒了。同学们一了解,才知道玛丽那天的晚饭,只吃了一小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夜里只睡4个小时!

  玛丽的学业优秀,特别是在物理和化学方面,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1893年,她毕业于巴黎大学物理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第二年,她又以优异成绩在数学系毕业,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1894年,为了解决钢的特性研究中的困难,玛丽结识了皮埃尔·居里(P.Curie,1859-1906)。科学研究的共同理想把他们连在一起,1895年7月他们结为伴侣,以后人们就习惯地称玛丽为居里夫人。

  二、镭的母亲

  1897年,居里夫人为了获得博士学位,选定了不久前贝克勒耳发现的射线这个尚不完全清楚的问题为研究课题。

  居里夫人使用一间原来作贮藏室的小屋作理化实验,小屋又阴暗又潮湿,没有地板,下雨时还漏雨。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冻僵手脚。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居里夫人对铀和钍的混合物以及各种自然矿石进行测量时,她观察到有些铀钍混合物的辐射强度比其中铀和钍的含量所应发射的强度要大得多,受过严格的高等化学教育的居里夫人推测到,这些矿石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末知的放射性很强的元素,并设计了放射性化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来寻找它。她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把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作“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经过仔细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认,用这些沥青铀矿中铀和钍的含量,绝不能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意识到这一研究的重要性,也加入放射性研究的行列,夫妇一起向末知领域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

  居里夫妇决定接受这一挑战,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居里夫妇又在条件恶劣的实验室里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没有任何防护设备(当时还不知道放射性的危险),没有助手,两们研究者既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又兼任技师、实验员和“水泥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皮埃尔·居里身体较差,搅拌溶剂和原始加热方法等重体力劳动都要靠居里夫人来完成。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2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人第一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已有100周年。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三、成功的家长

  在儿童教育问题上,居里夫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反对前人因循守旧的一些作法,主张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孩子实施“自由·新型”的教育。当长女伊伦到了上学年龄的时候,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她认为孩子们在学校里太累了,他们这个年龄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把他们整天关在空气污浊的教室里,消耗过多的精力是野蛮的,应该让孩子们增加户外自由活动的时间。她对孩子们的教育原则是:要少而精,切忌一知半解。居里夫人的想法得到了朋友们的赞赏和支持。最后,他们共同制定了一种新颖的教育合作计划。居里夫人和她的朋友们(都是索尔本大学的教授)创办了一个儿童学习班,把孩子们组织起来,由这些有才华的学者轮流给他们上课,各自讲授自己所擅长的课程。当时,包括伊伦在内共有约十来个孩子。这种教育方法使孩子们振奋,又使他们感到有兴趣。孩子们在这个学习班里学习了语言、文学、历史、自然科学、雕刻和绘画等课程。

  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是居里夫人的物理课。居里夫人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除了给孩子们讲授基础物理知识,还让孩子们动手,比如设法让孩子自制寒暑表等,以生动的实验代替烦琐的教材,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把书本上抽象而枯燥的概念变成了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居里夫人不但引导他们探索神奇的科学世界,而且还把自己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精神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传授给孩子们。可以说,伊伦从小就接受了第一流的科学教育。

  继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连续两次荣膺诺贝尔奖之后,由居里夫人培养成才的两对后辈竟也相继连获诺贝尔奖:长女伊伦,核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过1956年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还为我国培养了中国核物理学创始人----施士元先生。施士元(1908—)上海崇明人。192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巴黎大学留学,是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博士。1933年归国后,一直担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系主任。先后还担任过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首届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学生当中有十多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世界物理女皇”吴健雄也是他的学生。

  四、高尚的人格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因大半生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疗养院逝世,享年67岁。在临死前,她还在做实验,人们劝她休息,她说:“我的生活是不能离开实验室的。”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以自己一生中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金而感到莫大的荣幸。然而,居里夫人却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在科学史上,到目前为止,只有居里夫人和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巴丁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在女科学家中,则是独一无二的两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居里夫人一生中担任25个国家104个荣誉职位,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或奖章,但是她把荣誉看得很淡,爱同斯坦谈到她的时候说:"她是唯一个没有被荣誉腐蚀的人。"

  她出生在沦亡的祖国。民族的压迫,社会的冷遇,生活的贫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忱。为了济世救国,她顽强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地研究,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为人类探索世界的奥秘,从而成为现代原子物理学的第一位奠基人。她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用波兰命名第一个新发现的元素"钋",另一个新元素为"镭"。

  她的宗旨是: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她发现镭后,为了使镭尽快服务人民,公开提练镭的方法,拒绝申请专利。尽管那时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艰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救护伤员,居里夫人把X射线设备装到汽车上,奔走在战场各处巡回医疗,挽救了大批伤员的性命。

  她总是为人类为社会着想,自己却想得很少。长期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恶劣条件下进行研究,致使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了她的身体,得了恶性贫血病。即便是这样,她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也没有对自己一生的磨难有丝毫的抱怨,也没有向社会要求什么。

  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贡献值得敬佩,更可贵的是,她具有高尚的人格,她光辉的一生足以照亮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她给我们以深刻的教益和启迪。她静静地长眠梭镇土坟地。她的生命停止了。然而她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攀登、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以及她为人类创建的丰功伟绩,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