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历史知识点 > 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内涵式与外延式设问解答策略的差别

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内涵式与外延式设问解答策略的差别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9-01 16:16:18

[标签:高考 历史]

  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内涵式与外延式设问解答策略的差别

  ——以2006年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

  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以下简称“中华文明题”):

  37.(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 分)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高考结束以后,许多学生反映这道题失分严重。笔者认为失分的关键在于没有正确的解题方法。谨以此题为例,谈谈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类型与解法。

  一、内涵式设问与外延式设问的区别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类型主要分为内涵式设问与外延式设问两种类型。内涵式设问是指直接依*题目提供的材料进行解答的设问,设问中一般有“根据材料”进行回答的要求。例如“中华文明题”第一小题第一问属于此类设问要求。外延型设问是指既要依*题目提供的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的设问,在设问中一般有“结合所学知识”的回答要求。例如第一小题第二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对解决南北矛盾起到什么作用”、第三问、第四问都属于此类要求。区分设问类型是科学选择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

  二、解答内涵式设问的“三步法”

  解答内涵式设问的“三步法”具体是指:剖解题后设问,获取 “问题信息”;第二步: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第三步:整理有效信息,科学总结答案。现在以“中华文明题”的第一小题第一问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剖解题后设问,可以得到以下问题信息:一是回答此问需要通读材料一;二是要搞清楚材料中“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三是语言要高度概括。可见此问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接着,我们要带着这些有效信息进行材料解读。材料一中首先指出春秋时期“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不同,而到了光武帝时期已经是“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说明这时文化已经高度整合。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答案。总结答案时还须注意个方面:一要进一步搞清审清审准设问的要求,例如“中华文明题”的第一小题第一问要求考生侧重阐述清楚的是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总结答案时就必须围绕这一设问的核心。二要在文字表达上深下功夫,注意语言精练,切忌逻辑杂乱,还要做到条理化、要点化。因此考生有必要对获取的有效信息在脑海中或者在草稿纸上进行认真整理。

  三、解答外延式设问必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

  与内涵式设问要求不相同的是,外延式设问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设问要求。这一要求决定了解答外延式设问的方法与内涵式设问大同小异。“大同”指的是解答外延型设问同样需要剖解题后设问、获取 “问题信息”和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外延式设问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第三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第四步才是总结答案。下面以“中华文明题”第三问例析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其余三步因为与内涵式设问雷同不再赘述。

  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不分主次地照搬照抄。例如第三问要求“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我们就必须在阅读材料中“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辽的蕃汉分治制度、西夏的两种官制系统等相关知识加以说明。二是由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罗万象,回答有的设问时需要被迁移的知识不仅包括历史知识,还必须迁移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综合分析。例如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一分为二等,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为我所用。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