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语文知识点 >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13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13

来源:高考网 2009-08-22 16:32:5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于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

  (选自《后汉书?寒朗传》)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B.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C.不敢多污染人D.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今以钟磬置水中

  B.乃上言建等无奸王曰“善。”乃下令

  C.陛下大恩,裁止于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故(建等)多有虚引B.左右方引(帝)去

  C.小臣不敢欺(陛下)D.陛下问(政事)以得失

  10.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②乃上言建等无奸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B.②③C.①②④D.③⑤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寒朗和三公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了非常气怒,令寒朗把与此案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四人否认曾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因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12.翻译下面语句。

  ①臣见考囚在事者。

  ②臣今所陈,诚死无悔。

  </P><P>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C[应为“古之王者”。]

  2.B[应为奴客]

  歼灭难点训练

  1.B[A.休养生息,C.当地有才能的人,D.百姓因而……]

  2.C[A.没有人,B.难道,C.前句为“宁可”,后句为“难道”,D.副词,才]

  3.B[A.人,C.总领,D.豪黠者]

  4.C

  5.C[“甫七日”指刚刚七天。“到他离任以后”不对,实际只是孙子秀在任的时间里。]

  6.(参考)①有数以万计的淮河流域灾民涌入县境,孙子秀赈济安置他们,给他们筑起房屋,分给田地让他们耕种,还从他们中间选拔有能力的人进行管理。②孙子秀认为捕讨盗贼的责任虽然在于官府,也一定要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剪断盗贼的依赖,使他们无处藏身。

  7.C[古指连累]

  8.D[“虽……而……”的“而”表转折,“来而记”的“而”表递进]

  9.C[A.应为“忠、平”;B.应为“寒朗”;D.应为“公卿”]

  10.B[②③句都写寒朗秉公执法的表现]

  11.A[汉明帝不是因知道忠、平供词牵连四人而发怒,也并未“令寒朗”把与此案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12.(参考)①我看到那些审讯囚犯的人。②我今天说的这番话,就是死了也绝不反悔。

  识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词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难点。主要体现在:要在具体的语句中,通过对语法、语义等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其是否活用及活用情况。

  ●难点磁场

  [试题1](★★★★)(原文见难点18选文一)

  下面四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B.未若引之

  C.窃觇之D.众收泪而谢之

  [试题2](★★★★★)(原文见难点18选文二)

  A.外连横而斗诸侯B.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C.除补卒吏,便从归府D.乘犊车,从吏卒

  ●案例探究

  [案例1](★★★★)(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词语活用知识等。

  解析:A项“苦疲”是以疲劳为苦;C项“耻学于师”是以向老师学习为耻;D项“贵五谷而贱金玉”是以粮食为贵重,而以金玉为低贱,都属意动用法。B项为使动用法,意为使队伍零乱没有秩序。

  答案:B

  错解分析:错选A,没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分析“苦疲”的确切含义,误以为“苦”与“疲”用法相同,即皆为一般用法。

  方法技巧: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而且词类活用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在复习时,首先应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离开了语句是无法进行分析的。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