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历史知识点 > 09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焦点精选”:环境保护

09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焦点精选”:环境保护

来源:新浪博客 2009-04-24 09:52:03

  一.热点背景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推荐的3本必读环保书:《寂静的春天》--告诫人们不要自掘幸福的坟墓;《增长的极限》--预言世界如不重视环保问题将面临的灾难性崩溃;《只有一个地球》--没有环保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在2006年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2007年11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改善水环境质量;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防治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推进其资源化和无害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整治农村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重点控制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强化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水平。

  《规划》还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的保障措施是: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分类管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体制,落实责任;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强化法治,严格监管;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二.高考考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木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社会造福。

  (2)秦汉: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但"云梦竹简"《田律》,对砍伐林木、捕捉鸟兽、毒杀鱼龟等都有季节限制。

  (3)南北朝: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牛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

  (5)明清:在自然保护方面,除袭用旧时的自然资源政策外,别无其他特别之处。清朝前期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明清时期人口进一步增加,清朝开垦的荒地面积大量增加,围湖造田的现象口益增多,人地矛盾愈发突出,此外,从明清两代开始颁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山林,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从长远来看,又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产生的环境恶化局面,以致现代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已不能承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山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创办了砖茶厂和缫丝厂。由于茶叶出口量大增,国内福建等沿海省份茶叶的种植也增多,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种植方法导致土地等自然资源被破坏。

  (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在列强侵略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为解决内忧外患问题,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张之洞在建立汉阳铁厂时,因观念的落后、政治阻力等因素,厂址没有选择在靠近铁矿所在地大冶县的地方,违背了规律,影响到了自然环境

  (3)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济发展所造成的。

  (4)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建国后党和政府举办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型工程,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等等。西部大开发特别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再造秀美河山"。党和政府还制订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已经初见成效。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还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2004年12月9日起实施)。

  3.世界近现代史:

  (1)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世界近现代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因工业生产将大量化学物质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因工业废水、废渣排入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生物等进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如印度社会发展的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

  (3)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①提出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兴起的结果。随着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从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向注意效益和生活质量。此外,世界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含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而成的,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

  ③标志: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同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形成共识。

  ④影响: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人类社会实现良性发展战略的唯一正确选择。它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认识:

  (1)基本结论: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必然遭到惩罚。

  (2)经济活动的影响: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小;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知识经济时期,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注重可持续发展。

  (3)政治环境的影响:频繁的战争和地质变迁、灾害也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如丝绸之路上曾创造辉煌文明的楼兰古国,张骞通西域时还沟渠纵横、植被茂盛,如今已完全淹没在了漫漫黄沙中。

  (4)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的负效应,如环境公害、生态失衡、资源危机等问题。20世纪的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当代日益突出的"水危机"都说明人与自然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点击下载全部:09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焦点精选”:环境保护

收藏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