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语文知识点 > 高一语文文言文学习指导资料精选

高一语文文言文学习指导资料精选

来源:本站原创 2009-02-27 16:20:50

 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九个方法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高考必考的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一般说来,当某个词语在一个句子中无论如何都不能讲通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它可能是通假字。  
2.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的古今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时专指长江,而现在则可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的“臭”,在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都可以,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又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则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一般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主的,因此,判定古今异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古代汉语是“妻”和“子女”的意思,“指示”是指给谁看的意思,也是两个词,还有“其实”、“祖父”、“方圆”、“交通”等。另外就是一些单音词,比如“去”,古代汉语中是“离开、距离”的意思,现代汉语则是“去、到”的意思,像这种情况可以自己整理一些学过的文章中的一些词,记一记。  

收藏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