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来源:学科网 2018-11-16 09:24:36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固守封建主义,腐朽落后。

  (2)中英正当贸易:

  (3)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目的?

  (4) 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间、影响?)

  (5)根本目的:

  2.经过

  (1)爆发:                           (2)结束:

  3.结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

  ①破坏贸易主权:                          ②破坏领土主权:

  ③破坏关税自主权:                        ④破坏司法主权:

  ⑤丧失其他权力: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主权和领土:

  (2)发展的道路:

  (3)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4)社会性质: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2.经过:1856年10月、1860年:

  3.结果:

  4.影响

  (1)主权:                                (2)权力结构:

  (3)近代化:                              (4)社会性质:

  【思维拓展】

  1.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局势比较,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中   国

英   国

政治

封建主义,日益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军事

 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单纯反封建变为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④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3.关于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预习自测】A层

  1.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2.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3.“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课中探究案】

  (2013·山东基能·74)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用历史知识对该诗进行解释

  【当堂检测】B层

  1. (2014·江苏单科·T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2.(2014·山东文综·T18)“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2014·天津文综·T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4.(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5.(2013·上海单科·T17)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6、(2012·北京文综·T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7、(2011·福建文综·T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课后拓展案】C层(研学班)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第12课鸦片战争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注意时间:19世纪中期,“内部 事务成分火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判断D项应为正确答案。英法提出“修约”要求是在1854年。

  2、【答案】D解析:从革命史观角度是说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渐的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接受到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两种文明形态开始碰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ABC说法均正确,D错误,从社会史观上说,主要指鸦片战争引起人们生活及习俗的变化,而不是民族工业兴起,民族工业兴起应该是从现代化史观说的。

  3、【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其影响就是使中国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被迫走向开放的知识内容。因此正确答案是《南京条约》

  4、【答案】B解析: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侵略中国是必然的,费正清的观点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抹杀了战争的实质。AC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对,虽然体现了全球史观的角度,但不能说正确,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毕竟是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等跳跃也属于不平等条约。故选择B。

  【课内探究案】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应为鸦片战争)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当堂检测】

  1、【解析】选B。材料涉及厦门、宁波、上海的开放通商,应该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A错误。对英国割占香港岛的行为清政府称为“赏借”,显然仍有天朝上国的思想,B正确。材料中清政府主要在通商、赔款方面等作出了让步,并未在根本上丧失国家主权,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解析】选D。解答本题时,首先必须全面获取“举国争言洋务”“兴利之治”“银行”“邮政”“商局”及“商务大臣”等有效信息,说明中国当时面临重大社会危机,更多的中国人关注中国命运,认识到学习西方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这一民族觉悟的形成应该是一个过程,由此判断D正确。洋务派虽然大办洋务,但只是少数人在兴办,并没有达到“举国”的程度,而且业务也没有那么广泛。

  3、【解析】选C。1943年中国取消了列强的治外法权,这是中国在维护主权方面取得的成果,由此可知A表述错误。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不是世界强国,B可以排除。近代中国从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巴黎和会上敢于向列强说“不”,再到民国时期收回国家的司法主权,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外交逐渐自强,故C正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D不正确。

  4、【解析】选D。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故D符合题意。A权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应为英、法两国获取,B、C侵略权益则分别出自后来的《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故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A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标准。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 C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故D不正确。“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

  7、【解析】选D。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益下”相违背,排除;故选D。

  【课后拓展案】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