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来源:学科网 2018-11-11 10:45:01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要求和解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是高考中的高频高考点,重点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同时多注意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如占卜、王权神化、分封示意图、礼乐制度等。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属于高考高频考点,需重点关注。主要考点有秦统一、制度创新、分封制到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关注点有汉至元朝的地方制度、中央官制、选官用官制度。同时加强对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行省制度、内外朝制、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概念的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方向是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如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厂卫特务机构、南书房、军机处等。本课还需从整体上把握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以及其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2017·全国新课标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3.(2017·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4.(2017·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5.(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2017·全国新课标2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西周政治制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又称为封建制度(分封的纽带:土地——义务)

  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的主体为同姓宗室。

  3.主要诸侯国有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置最东)、宋、晋、卫、齐(功臣姜尚)、楚等。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等级: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7.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8.瓦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不断地增强,分封制走向瓦解。

  二、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确立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

  5.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

  注:1.同姓不通婚,如——秦晋之好。(请关注西周分封示意图)

  2.礼乐制度是日常行为中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3.西周宗法等级类似于西欧封建等级制。“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例题】

  1.(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2015·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内容,主要是指地方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二、实行的原因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

  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法家理论

  现实因素:秦统一后疆域辽阔,为巩固国家统一,实现天下一统的需要。

  三、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

  四、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相权(明太祖);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五、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的选拔与监督制度等。

  六、发展历程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1)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2)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注: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地方官员都要由皇帝任命(人事任免权)。军队的调动以皇帝控制、发给的虎符为凭据。(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2.三公九卿(中央)

  (1)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中央最高行政长官)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相同。秦始皇未设,执掌军权。(秦朝时太尉是虚设)

  (2)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卫尉,掌管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全国农业和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主要为皇室服务)

  3.郡县制(地方)

  (1)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3)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秦朝专制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秦迅速灭亡。

  (5)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例题】

  1.(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    (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2.(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2013·浙江高考,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1.中央:中外朝制度。(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设中朝牵制外朝)汉代布衣为相,内朝尚书台为朝廷的决策机构。

  2.地方

  (1)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后产生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注: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度)

  (2)刺史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魏晋南北朝

  中央:掌握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

  1.中央: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加强皇权。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和腐败,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2)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工程建设)。

  2.地方:节度使。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

  1.中央:二府三司。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收兵权。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收政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收财权。地方财政除留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设转运使)

  元朝

  1.中央:一省制度。只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宣政院统领宗教和西藏事务。

  2.地方:行省制度

  (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关注元朝行省图)

  (2)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2015·新课标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2015·新课标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明朝

  1.明太祖废丞相(秦始皇——明太祖) (导火线:胡惟庸案)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在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皇权达到高度集权,但政务缠身于皇帝。

  2.明成祖设内阁

  (1)原因:皇权过于集中,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力不从心。皇权过于集中也不利于国家大事的妥善解决。

  (2)形成与发展: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

  ③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④明神宗:内阁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首辅权压群臣)。

  (3)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高效)、密(政治决策封闭)。

  4.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

  【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2.(2014·新课标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3.(2013·江苏高考,5)光绪《大清会典》记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四)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古代选官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阶段:世官制(先秦时期)、察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明清时期)

  (2)察举制:(汉武帝时确立)

  ①含义: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②举荐的标准:德行和才能

  ③魏晋: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

  ④作用:解决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层征召优秀人才。

  ⑤弊端: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庶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

  (3)科举制度:(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①发展:开始于隋炀帝,确立于唐(唐太宗:明经科、进士科;武则天:武举、殿试),发展于宋(王安石变法废明经科,设明法科),成熟、衰亡于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

  ②优点:A.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

  B.有利于中央集权。

  C.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D.保证了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③弊端: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阻碍社会进步。

选官

制度

世卿

世禄制度

察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

时间

西周至春秋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

特点

官位世袭

推荐

依据门第出身

择优录取

局限

贵族范围内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明清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2.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古代监察体制

  (1)秦:御史大夫

  (2)汉:刺史

  (3)唐:门下省、御史台

  (4)宋:通判、提点刑狱司

  (5)明清:都察院

  【例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3.(2015·安徽卷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七、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

  (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2)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流、防止分裂割据。

  (3)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4)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1)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致使政治黑暗、腐败。

  (2)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例题】

  1.(2015·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2.(2015·广东卷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3.(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一、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依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殷商时代各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军事同盟,所以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二、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及认识

  1.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3.认识:对待宗法制我们要学会扬弃,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三、宗法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划分基础:前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

  2.产生方式:前者世袭,后者由皇帝或朝廷任免。

  3.权力大小:前者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后者则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

  1.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以王权为中心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它避免了因王权交替而导致的混战,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

  2.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强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变。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后,受西方代议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艰难地向近代民主政治迈进。

  五、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总之,从汉至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而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削弱、消失;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的设立直至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C.强化对奴隶的统治      D.实现权位财产的平稳过渡

  2.《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