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政治知识点 > 高考政治必备学科术语解析!

高考政治必备学科术语解析!

来源:网络转载 2023-11-17 16:12:40

  学科术语: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亦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它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它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唯物辩证法反对用孤立的、静止上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

  学科术语: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首先,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其次,联系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现代科学认为,相互作用指控制系统的反馈过程以及物质系统中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过程。

  联系具有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个别事物具有的特点,而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普遍特性。就自然界而言,从客观世界的巨大星系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等的简单的生命体到高级的复杂的生物个体,无不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就人类社会而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种制度以及各种活动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思维领域而言,人的思维活动的进行以及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观点、思想和理论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每一事物及其事物内部的每一因素都与其他事物或因素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具体来说,普遍联系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其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其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不与其他要素发生联系,或者不与整体发生联系的孤立存在的要素也是没有的;其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世界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纽结。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具有客观性。所谓客观性,是指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肯定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之间并不矛盾,人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有目的,但毕竟要建立在承认联系、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

  联系具有多样性。所谓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多种多样,各有自身的特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不同的联系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唯软辩证法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同时又要求人们要具体地分析联系的多样性。教材中指出了几种不同形式的联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和认识各种形式的联系

  联系具有条件性。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因此,认识和把握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由于条件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性质、作用也各不相同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正因为事物之间相互区别,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所以,才有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不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也就无所谓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看问题,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人类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一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人类诞生之前或在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尚未涉及的领域中,存在着纯粹自在的客观联系,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在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了联系,如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系、村庄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两个机械系统之间的联系等,尽管这些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并没有改变或者取消联系的客观性。这些“人为联系”只是人们依据客观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了联系的具体形式。因此,人们头脑中的联系观念并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联系观念才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

  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把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作为辩证法的第一原则,就是把辩证法建立在坚实的唯物论基础之上。是否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所在。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如果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划分的话,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有些联系是直接联系,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而直接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些联系则是间接联系,要经过若干中间环节而间接地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事物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着,这是内部联系,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一事物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也相互联系着,这是外部联系,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有些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有些联系则是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它不能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区分为主要的联系和非主要的联系、决定性的联系和非决定性的联系、长远的联系和暂时的联系等。对于多种多样的联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起的不同作用,必须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如果不分析和研究联系的多样性、特殊性,所谓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套语,对于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就不会有任何意义。

  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又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灭亡。认识事物,要认识事物的条件;改造事物,要改变事物存在的条件。一切以条件为转移,离开条件,一切都谈不上。例如,只有具备了氧气、水、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存在和发展。当然,条件是可变的,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人的活动是以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同时又是参与条件的变化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历史,但是,条件的变化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改变条件和创造条件,也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变化的规律,并依赖一定的条件。为了确保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成功,我们要努力把握客观事物与人的实践活动所依赖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全面具体地分析各种条件的性质和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从现实条件出发,去做那些具备了一定条件、经过努力可以成功的事情。同时又要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事物发展。

  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我们了解世界的联系图景,不仅是为了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随着人类改造世界活动能力的增强,人类活动范围和活动深度的迅速扩展,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防控重大疾病与灾害问题等,都是前人未曾料到的新情况、新向题,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运用联系的、全面的、综合的辩证思维去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同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学会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性思维,对于青年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事物是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不仅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而且部分与整体之间也相互联系,因此,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要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各个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同一事物来说,整体体现为数量上的一,部分表现为数量上的多,整体与部分之间有着确定的界限,不能混淆。二是整体与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受着整体的制约,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是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在整体中的意义,不成其为部分。二是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的性质、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着部分,整体的性质、功能和状态变化了,部分的性质、功能和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影响着整体功能的发挥,其关键性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三是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原来作为整体的事物,相对于更高层次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了部分;原来作为部分的东西,相对于更低的系统来说,它又成为整体。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一个学校、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是一个整体。整体总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缺乏全局观念,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一个部分,就不可能处理好各个部分的关系,势必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不利于统筹全局。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在现代科学发展和经济组织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搞活局部,充分发挥局部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对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在联系中把握各个部分,在联系中把握事物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和准确的认识。

  从实践方面来说,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体功能状态的优化,力求系统的最佳效应。系统的性质是要素、结构、环境三者的函数,其中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要十分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协调有序,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一个工厂,在人员、设备、资金和其他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组织管理工作做得好,结构有序,配合默契,就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系统优化的方法可以指导我们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