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 语文高频文言实词分类练习

语文高频文言实词分类练习

2023-11-08 17:24:13网络转载



  
  高频文言实词分类练习

  “高频文言实词”分组练(一)

  第一组:识、致、诚、非、及、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1.与“此子智识过人”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相逢何必曾相识

  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解析:选B文中的“识”意为“见识”,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识别,觉察。C项,动词,认识。D项,动词,记住。

  2.与“必能致位卿相”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C.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D.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解析:选A文中的“致”意为“达到”,A项与之相同。B项,副词,最,极。C项,动词,招致,招来。D项,动词,表达。

  3.与“杨素为不诚矣”的“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至诚高节,堙没无闻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解析:选C文中的“诚”为形容词,有“真诚、忠诚”之意,C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诚心。B项,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D项,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4.与“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解析:选C文中的“非”意为“不是”,C项与之相同。A项,形容词,不对,错误。B项,介词,除了,除非。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对,可译为“讥评,责难”。

  5.与“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B.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C.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解析:选D文中的“及”意为“比得上”,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追赶上。B项,动词,涉及。C项,介词,等到。

  6.与“素负贵恃才”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解析:选B文中的“负”意为“凭借,倚仗”,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担负、承担,此处为使动用法。C项,动词,辜负,对不起。D项,动词,背弃,违背。

  参考译文: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县人。封伦年少的时候,他的舅舅卢思道常常说:“这孩子聪明见识超过一般人,将来必定官至卿相。”开皇末年,江南发生叛乱,内史派杨素前去征伐叛军,委任他担任行军书记官(记室)。杨素将要(负责)营建仁寿宫,(被)召回担任土木工程建筑监督。隋文帝来到仁寿宫住所,看到宫殿规模宏大,奢侈浪费,大为恼怒,说:“杨素是不忠诚老实的!用尽百姓的财力,装修宫殿,替我在天下百姓中结下怨恨。”杨素非常害怕,担心将(因此)遭到贬谪。封伦说:“你应当不要担心,等到皇后来到,对你必定有所恩赐。”第二天,杨素果然被召入宫答对,独孤皇后慰劳杨素说:“你知道我们夫妻年老,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散心,隆重地装修了这座宫殿,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孝顺吗?”杨素退朝下来问封伦道:“你凭什么知道皇后会恩赐我?”封伦说:“皇上生性俭朴,因此当初一见宫殿的宏大华丽就发怒,但是皇上向来听从皇后的话。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杨素叹息佩服道:“忖度、估量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杨素依仗荣贵和有才能,对人大多欺凌侮辱,只有对封伦十分赏识。(杨素)多次在皇上面前称赞举荐封伦,因此封伦被破格提升为内史舍人。

  第二组:涉、素、若、道、归、兵、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张欣泰,字义亨,竟陵人也。欣泰少有志节,不以武业自居,好隶书,读子史。辟州主簿,历诸王府佐。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建武二年,虏围钟离城。欣泰为军主,随崔慧景救援。虏既为徐州军所挫,更欲于邵阳洲筑城。慧景虑为大患。欣泰曰:“虏所以筑城者,外示夸大,实惧我蹑其后耳。今若说之以彼此各愿罢兵,则其患自息。”慧景从之,遣欣泰至虏城下具述此意。及虏引退,而洲上余兵万人,求输五百匹马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欣泰说慧景曰:“归师勿遏,古人畏之。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不如许之。”慧景乃听虏过。

  7.与“欣泰通涉雅俗”的“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B.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C.早知涉世真成梦,不弃山田春雨犁

  D.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解析:选C文中的“涉”意为“接触,经历”,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进入,到。B项,动词,漫步,散步。D项,动词,渡,过。

  8.与“交结多是名素”的“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

  B.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C.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D.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解析:选A文中的“素”意为“本来,向来”,A项与之相同。B项,形容词,白色的。C项,形容词,朴素的,不加修饰。D项,副词,白白地。

  9.与“今若说之以彼此各愿罢兵”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B.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解析:选B文中的“若”意为“如果,假如”,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像。C项,代词,你们。D项,动词,及,比得上。

  10.与“求输五百匹马假道”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D.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解析:选A文中的“道”是名词,意为“道路”,A项与之相同。B项,名词,风尚。C项,动词,取道。D项,动词,走路,赶路。

  11.与“归师勿遏,古人畏之”的“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五年,吾妻来归

  B.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C.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D.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解析:选C文中的“归”意为“返回”,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女子出嫁。B项,动词,归依、归属。D项,动词,归到一处,汇聚。

  12.与“死地之兵,不可轻也”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D.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解析:选D文中的“兵”意为“士兵”,D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兵器。B项,名词,军队。C项,名词,战争。

  13.与“胜之既不足为武”的“胜”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D.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解析:选B文中的“胜”意为“战胜,取胜”,B项与之相同。A项,形容词,盛大的。C项,动词,禁得住,能承受。D项,副词,尽,完。

  参考译文:

  张欣泰,字义亨,竟陵人。张欣泰从小有志向气节,不想把武将职业作为自己的身份,喜欢隶书,爱读诸子著作和史书。张欣泰被征召为州主簿,历任各王府的佐官。齐世祖与张欣泰早年就已经有诚挚的交往,等到自己登上帝位,就让张欣泰担任直阁将军,统领禁卫军。张欣泰与雅俗之士都有接触,交往的多是名士。建武二年,北魏的军队围困钟离城。张欣泰担任中军主将,跟随崔慧景前去救援。北魏的军队已被徐州驻军所挫败,又想在邵阳洲修筑城堡。崔慧景担心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张欣泰说:“北魏之所以修筑城堡,对外是想虚张声势,实际上是怕我们跟随在后面(袭击他们)。现在如果用双方都愿意停止对抗的(建议)来劝说他们,那么这个危害自然就消除了。”崔慧景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张欣泰到北魏军队驻守的城下详细说明这个意思。等到北魏士兵开始撤退,而邵阳洲上面还剩下一万士兵,北魏士兵请求送给(齐军)五百匹马(作为条件)借道撤退,崔慧景想断其归路攻击他们。张欣泰劝崔慧景说:“撤退的军队不要阻拦,古人对此也很畏惧。陷于绝境的士兵,不可以轻视(他们);战胜他们已不值得称作勇猛,败给他们就白白地使前功尽弃。不如答应他们的请求。”崔慧景于是听任北魏士兵撤退而去。

  第三组:如、去、国、内、即、微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令,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诟。基不自安,请告归。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

  14.与“裁决如流”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B.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C.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解析:选D文中的“如”意为“如同,好像”,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往,到……去。B项,动词,比得上,赶得上。C项,介词,按照。

  15.与“去其弊政”的“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呼张良与俱去

  B.为汉家除残去秽

  C.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解析:选B文中的“去”意为“除掉,去掉”,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离开。C项,形容词,过去的。D项,动词,距离。

  16.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等死,死国可乎

  解析:选B文中的“国”意为“国家”,B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地区,地域。C项,名词,诸侯国。D项,名词,国事。

  17.与“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的“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D.亡走赵,赵不内

  解析:选C文中的“内”意为“内心”,C项与之相同。A项,通“纳”,接纳。B项,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D项,通“纳”,接纳,收容。

  18.与“即按其罪奏黜之”的“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即入见沛公

  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C.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D.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解析:选A文中的“即”表时间的相连,意为“立即,就”,A项与之相同。B项,动词,靠近。C项,动词,登上(帝位)。D项,连词,如果、假设。

  19.与“帝始微厌之”的“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选B文中的“微”表程度,意为“稍微,微微,略微”,B项与之相同。A项,形容词,地位卑微。C项,副词,暗暗地,隐约地。D项,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假如)没有。

  参考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从小读书,有智谋,学习法家学说,预料事情多能料中。太祖任吴王,拜任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了解熟悉典章制度,裁定决断各种事务都非常明快流畅。他又娴于辞令,太祖要招纳什么人才,常常命李善长书写文告书信。前前后后凡是亲自带兵出去征讨,太祖都命李善长留守后方,将吏信服他,服从调度,居民生活安定,调运兵饷,使前方不至困乏。李善长曾经请求国家统管两淮盐务,实行专卖,立茶法,都是在元代盐法茶法的基础上斟酌改订,剔除其弊政。不久又恢复制钱法,开办铁冶,确定鱼税,使国家用度更加丰足,而百姓又不困乏。

  李善长外表宽和,而内心褊狭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有些越权,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力,李善长立即依照他们的罪责上奏罢黜他们。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法以至于怒骂。刘基心中不安,于是请假回乡。富贵达到了极点,内心也渐渐骄横,皇帝开始有些讨厌他。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退休,赐给他临濠地若

  “高频文言实词”分组练(二)

  第一组:质、请、徒、得、谢、朝、诸、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人也。颁少俶傥,有文武干局。其父平侯景,留颁质于荆州,遇元帝为周师所陷,颁因入关。闻其父为陈武帝所杀,号恸而绝,食顷乃苏,哭泣不绝声,毁瘠骨立。及大举伐陈,颁自请行,率徒数百人,从韩擒先锋夜济。力战被伤,恐不堪复斗,悲感呜咽。夜中因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创不痛,时人以为孝感。

  及陈灭,颁密召父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其间壮士或问颁曰:“郎君来破陈国,灭其社稷,雠耻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将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请发其丘垄,断榇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颁顿颡陈谢,额尽流血,答之曰:“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诸人请具锹锸,一旦皆萃。于是夜发其陵,剖棺,见陈武帝须并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颁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

  1.与“留颁质于荆州”的“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C.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解析:选D文中的“质”意为“抵押、做人质”,D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质地,底子。B项,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C项,古代杀人用的砧板。

  2.与“颁自请行”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C.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D.请奉盆缶秦王

  解析:选C文中的“请”意为“请求”,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请示。B项,动词,拜访,问候。D项,副词,请允许我做某事。

  3.与“率徒数百人”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帅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

  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D.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解析:选A文中的“徒”意为“士兵”,A项与之相同。B项,名词,同一类的人。C项,名词,门徒,弟子。D项,副词,徒然,白白地。

  4.与“得千余人”的“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解析:选D文中的“得”意为“找到、获得”,D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心得,体会。B项,动词,能够。C项,通“德”,感激。

  5.与“颁顿颡陈谢”的“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解析:选D文中的“谢”意为“感谢”,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道歉,请罪。B项,动词,辞去,辞别。C项,动词,告诉,劝告。

  6.与“更至明朝”的“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于是入朝见威王

  解析:选C文中的“朝”意为“早晨”,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朝见,朝拜。B项,名词,朝代。D项,名词,朝廷。

  7.与“诸人请具锹锸”的“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穆公访诸蹇叔B.诸将皆失色

  C.投诸渤海之尾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解析:选B文中的“诸”意为“众多”,B项与之相同。A项,兼词,相当于“之于”。C项,兼词,相当于“之于”。D项,兼词,相当于“之乎”。

  8.与“其本皆出自骨中”的“本”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解析:选B文中的“本”意为“根部”,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推究本源,考查。C项,名词,根本,基础。D项,副词,本来。

  参考译文: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县人。王颁年少时就卓异不凡,文武双全才能出众。他的父亲平定了侯景之乱后,留下王颁在荆州做人质。后来遇到梁元帝被北周军队俘获杀害,王颁因此离开荆州进入关中。听到他父亲被陈武帝所杀的消息,王颁号泣晕倒,一顿饭的工夫才苏醒过来,一直痛哭难止,整个人都消瘦不堪。等到朝廷大举讨伐陈国时,王颁亲自请求随行,带着数百士卒,跟随韩擒担任先锋趁夜渡过长江。王颁奋勇作战受了伤,担心不能继续战斗,悲伤哭泣。夜里睡着了,梦到有人给他药物疗伤,等到醒来伤口就不疼了,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神明。

  等到陈国被消灭,王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一千多人,对着他们哭泣。士卒中有壮士问他说:“郎君来攻破陈国,覆灭了他的江山,已经报仇雪耻了,却还悲伤不已,难道是因为陈霸先早死,不能亲手杀了他吗?那就请挖开他的坟墓,砍断他的棺材,烧掉他的遗骨,也可以表示你的孝心了。”王颁听后向说话的人磕头拜谢,额头上鲜血淋漓,他回答道:“陈霸先身为帝王,他的坟墓很大,只怕一夜挖掘,挖不出他的尸骨,等到了明天,事情就败露了,这可怎么办呢?”众人就准备锹铲等工具,很快就聚齐了。就这样趁夜挖开了陈武帝的陵墓,打开了棺椁,看到陈武帝须发都还没有掉落,根部都长在骨头中。王颁就烧了他的尸骨,取了骨灰放在水中,喝了下去。

  第二组:幸、阴、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禇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无量鄙其言,以为不足听,乃上疏曰:“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畯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则天人和会,灾异讫息。”帝是崇语,车驾遂东。

  10.与“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的“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解析:选C文中的“幸”意为“皇帝到某处”,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这里指刘邦对妇女的宠爱。B项,动词,希望。D项,副词,侥幸、幸亏、幸而。

  11.与“王者阴盛阳微”的“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C.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D.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解析:选B文中的“阴”意为“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B项与之相同。A项,形容词,阴暗,昏暗。C项,名词,树荫,阴影。D项,副词,暗中,暗地里。

  12.与“宜悉出之”的“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悉吾村精技击者不过百人

  B.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C.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解析:选D文中的“悉”意为“全部,完全”,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尽其所有,总计。B项,动词,详尽地叙述。C项,形容词,详尽,详细。

  参考译文:

  褚无量,字弘度,是杭州盐官人。开元五年,皇帝将到东都去,可是太庙毁坏,姚崇建议说:“太庙本来是苻坚的旧殿,不应因毁坏而停止出行。”褚无量鄙视他的话,认为不值得一听,于是上疏说:“做君王的阴盛阳衰,那么先祖就会显示变故。如今后宫中不御幸的,应该全放出宫去,用以应付灾异。举荐俊良之才,抑制奢靡之风,减轻赋税,慎用刑罚,采纳劝谏,明察谄谀小人,接续断绝禄位的世家,那么天人就会融洽,灾异就消失了。”皇帝赞同姚崇的话,车驾于是东行。

  第三组:率、数、从、迁、间、度、乘、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13.与“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的“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B.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C.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D.子路率尔而对曰

  解析:选B文中的“率”为动词,意为“率领,带领”,B项与之相同。A项,副词,表范围,一概,全都。C项,动词,顺着,遵循。D项,形容词,轻率。

  14.与“浩率精骑数百夺之”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范增数目项王

  C.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数罟不入洿池

  解析:选C文中的“数”为数词,表示约数,C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天数,命运。B项,副词,屡次,多次。D项,形容词,细密。

  15.与“诸军从之,敌遁去”的“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弟走从军阿姨死

  C.战则请从D.樊哙从良坐

  解析:选C文中的“从”意为“跟随,随从”,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听从,顺从。B项,动词,从事,参加。D项,动词,依傍,紧挨着。

  16.与“累迁中州刺史”的“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再迁为太史令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迁其民于临洮

  解析:选B文中的“迁”为动词,意为“调动官职”,B项与之相同。A项,与“灭”构成复合词,灭亡。C项,动词,征发。D项,动词,迁移。

  17.与“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的“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侯生乃屏人间语曰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解析:选A文中的“间”表状态,意为“从小路”,A项与之相同。B项,动词,参与。C项,副词,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D项,副词,表时间,有时,偶尔。

  18.与“时其半度,可击也”的“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内立法度,务耕织

  解析:选C文中的“度”意为“渡过,越过”,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衡量。B项,动词,推测,估计。D项,名词,制度,法度。

  19.与“虑夏人必乘间盗边”的“乘”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自京师乘风雪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解析:选D文中的“乘”意为“趁着、凭借、乘机”,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驾,坐。B项,动词,冒着。C项,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0.与“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的“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C.有北面复匈奴之志D.回朕车以复路兮

  解析:选B文中的“复”为副词,意为“再,又”,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恢复。C项,动词,报复。D项,动词,返回,回来。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是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郭浩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城下,夏国用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寨,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出名。积功升任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国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今宁夏固原县西北)。绍圣年间开拓的土地,又全部失去。

  “高频文言实词”分组练(三)

  第一组:当、故、举、属、易、除、察、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注]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有删改)

  [注]主文:主持考试。

  1.与“时秦桧当国”的“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北邀当国者相见

  C.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解析:选B文中的“当”意为“主持、执掌”,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抵御,抵挡。C项,动词,判决,判罪。D项,动词,占据,把守。

  2.与“燧诘其故”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

  B.君安与项伯有故

  C.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D.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解析:选A文中的“故”为名词,原因,A项与之相同。B项,名词,交情。C项,副词,故意,特意。D项,形容词,衰老。

[标签:高考语文 语文知识点 语文复习]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高考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