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高中试卷 > 高三语文练习题 > 每周一练:小阅读(一)

每周一练:小阅读(一)

来源:智康1对1 2014-12-09 17:32:09

[标签:高考 语文 练习]

                                  小阅读一

【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在英文中,原创性或者独创性一般用originality来表示,而它又来自origin,后者的意思是"起源、开端"。因此,当我们说一件艺术作品是原创的,意味着它是一个新起点、新开端,好像脱离了原有的传统,成为后来者学习、延续的榜样,甚至形成了新的传统。

  但是,之所以可能成为"新的传统",显然需要一个"旧的传统"来作参照。在美国诗人艾略特看来,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一个系统中,艺术家相对于传统的独创性才能得到理解。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他跟前人进行对照、比较才能"定位"他的艺术。所以艺术家想要创新,首先需要充分体认已有的传统,从而确立基本的历史坐标。在此前提下,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才是可能的。

  艾略特将传统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产生后,往往会搅动、改变原来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这意味着,真正原创性的艺术一旦产生出来,就会重新塑造艺术传统的形态。而这样的原创,只有对传统"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李可染语)后,才能实现。反过来说,传统正是在后来者的原创艺术中,才被激发活力,留存下来。

  人们追求原创性,是因为它具有开启、影响未来的可能性。但是,一件作品针对传统的"新"或许是可以辨别的,而它是否能通向未来、成为新的开端,当时的人往往难以辨别。艺术家、批评家都对这种辨别力梦寐以求,却从来没有人能够说明白。原因在于:原创的标准一旦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那就多半变成了教条;而依照教条创作的艺术,又不可能是原创的。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悖论。一般来说,我们只能依据"事后的效验"--某艺术作品在后世的影响力、命运--来判断该作品中"原创性"的含量。

  当代艺术家要创作能够经得起与以往经典作品进行比较的艺术作品,因为那些经典作品曾是新传统、新开端,已成功地通往未来(即现在)。这就把当下的艺术作品的品质与"事后的效验"联系起来了。

                                           (取材于张晓剑《艺术中的原创性问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艾略特认为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没有意义,作者同意这一观点。

  B.艺术家要用历史的眼光给自己确定艺术坐标,从而让创作具有价值。

  C.新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会搅动、改变原有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

  D.能够经得起和以往经典比较的艺术作品,容易成为艺术创作中的新起点。
 

  2.最能体现文中划线句子含义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大师齐白石在谈自己的绘国感受时说:"写生不是绘制标本","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B.台湾著名艺术家朱德庸谈到创作感悟时说:每个人都是"花前半生找入口,花后半生找出口"。

  C.古典文学家樊修章认为,宋代诗人面对唐诗这座高峰形成的磁场,都极力想跳进,又极力想跳出。

  D.2012年国际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建造具有现代风格的博物馆时使用了拆除古建筑所遗弃的青砖灰瓦。
 

  3.下面这则材料中,徐悲鸿等艺术家的创作体现了上文中"原创性"的几个特征。请依据上文相关内容,并结合下面材料加以分析。(6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一度衰落。一批具有深厚传统绘画功底的青年画家,积极投身于中国画改革。徐悲鸿把当时油画中的造型、透视等方法运用到创作中,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马》;蒋兆和开创了用毛笔素描的水墨人物画法,代表作《流民图》、《杜甫》;林风眠用中国画技法表现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特征。他们独开新风,均自成一家,又都以各自的努力振兴了国画艺术。


【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向是形成单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围扩展的道路交通网。但这样的城市,越是市中心,越是繁华,人流物流资金流密集,交通也就拥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建城市开始规划成网络状结构,而且道路密集,不仅有主干路,还有密集的毛细血管路。为了降低中心密集度,在中心还规划大片的绿地作为公园。而老城市,则在原来的放射状加环线交通结构基础上加上网格状的交通。多中心网格状弱核心的规划,显然比单中心放射状格局,更加有利于交通。

  对于一线核心城市而言,多中心网格状弱核心的规划暂时无法实现。那么地下交通网络的建设是否会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结果,地下的轨道交通越发达,人流也越多,开通时舒适快捷,不久就又变得拥挤不堪了。

  道路宽了,立交桥多了,高架桥建好了,地下交通发达了……交通却越来越堵了,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向心式交通、潮汐式流动。

  供给方面的政策选择用光了,于事无补。又有人开始把眼光放在需求管理方面,但没想到摇号购车,使得需求强度不大的一旦摇中,就购买汽车,需求强度大的不能摇中,就去租用或者非法高价购买他人的汽车;汽车限号使用,使得人们会把需要使用车的事务集中在不限行的那几天,结果是车使用天数少了一天,但车的行驶里程却是一样的。而且,因为限行,很多家庭开始买第二辆车;提高停车费,减少下来的交通流量,不久就被付得起停车费的车填补了;征收拥堵费,与提高停车费结果一样,伦敦就是先例。……这一切对于拥堵来说,似乎都收效甚微。

  显然,众多的方法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诸多的困境依然摆在我们的面前,需要引起我们每一个城市人的思考,特别是为我们的新兴城市的建设和老旧城改造敲响了警钟。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一项是(3分)

  A.增加道路交通,建设四通八达的地铁。

  B.采用摇号分配的方法,限制汽车购买。

  C.汽车限号使用,减少单日汽车使用量。

  D.提高停车费用,减少道路交通的流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理想的城市交通规划应是单中心放射状向外围扩展。

  B.发达的地下交通网络目前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交通。

  C.摇号购车只是权宜之计,解决拥堵还得想其他方法。

  D.提高停车费,从长远看难以起到降低车流量的作用。

  E.作者对现在诸多缓解交通的措施,总体上是看好的。


  3.请根据本文相关内容,概括目前城市交通拥堵难以缓解的原因。(5分)

点击查看答案及解析 | 每周一练Word版下载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