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 备战2014年高考: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建议(3)

备战2014年高考: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建议(3)

2013-07-08 16:56:08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文章作者:赵文乐


  3、学科思想方法层面

  连续两年的《高考说明》中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要求:

  “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分类与比较;假说、模型与实验;以及定性与定量、宏观和微观、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分与合等相结合”的哲学方法始终贯穿与中学化学知识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对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必须与化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

  如:中学化学所介绍的浓盐酸、浓硝酸“易挥发”,而浓硫酸是“高沸点酸”——“难挥发”——即难成为气态分子逸出液面。试问:物质变化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浓硫酸常温下难挥发,是否说明其永远不可能产生酸雾?“发烟硫酸”又是怎么回事?2011年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中的白色酸雾可能是什么?(浓硫酸沸点约330℃,挥发一般指液体成分在没有达到沸点的情况下成为气体分子逸出液面。)

  如:原电池工作原理中“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是否必须“活泼性不同”?电解质的作用是什么,是否必须为“电解质溶液”?高中化学学过的原电池模型有哪些,其原理与装置如何结合以实现能量转化?

  如:复习物质性质时,以SO2为例,先从物质分类入手,分析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其次是氧化还原的角度,S处于中间价态,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最后,其个性为漂白性。

  如: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结构决定性质,我们在分析物质性质时,着手点为碳骨架(链状、环状)—官能团(种类、数量、位置)—基团间影响,而在处理有机推断或有机合成问题时,也同样关注的是碳骨架与官能团相关的知识,如骨架的构建、官能团的形成、转化、消除等。

  如:学习及复习难溶物的溶解平衡时,我们可以“习惯性”甚至“本能”地接受沉淀的生成(包括易溶—微溶—难溶—更难溶)和沉淀的溶解过程,但我们依然无法从逻辑上接受BaSO4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可转化为BaCO3的事实,即使用Qc与Ksp比较以“半定性”地解释,我们心里“依然很别扭”。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看得见、易感知的,我们用心去接受;而更多看不见、较抽象甚至与“常识”相悖的结论,我们更要用脑、用逻辑思维去对待,这也是人越往高端发展时,产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已知:同温度下,Ksp(BaSO4)<Ksp(BaCO3),即BaSO4的溶解度>BaCO3的溶解度)

  4、学科学习能力方面

  连续两年的《高考说明》中对化学学科学习能力的要求(节选):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如:通过所给的数据分析化学过程,其中亦包括猜想和尝试的方法,09年北京高考化学28题(5)就是典型一例——既有对铵盐成分的定型判断,又需要结合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甚至结合猜想与比较,以确定最终结果。很多老师和学生在读了多遍题目后依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近年来有机推断都是作为压轴题出现的,也往往伴随着“温馨小提示”——陌生信息——陌生的化学反应,要求我们学生就是通过平日所学的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猜测、寻找、推理断键位置、官能团的转化,再应用到解题当中。09年北京高考化学压轴题两次应用了“酯交换”这一信息,让许多学生感到陌生,而且还是“连续两次”应用!这与平日的练习题风格差异较大。再如2011年北京高考化学有机推断题,有学生一看到高聚物的聚合度居然为n/2,心头马上一紧。

  如: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是分子内与Br原子相关的两种变化,在碱性环境下两种反应的趋势乃至行为都是存在的,我们欲使反应更倾向于消去反应,就需要用碱性更强的物质(高中叫做氢氧化钠的醇溶液)来作用之。此例再次说明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且告诉我们: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影响反应的倾向性。

  如:检验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单一的卤原子)时,我们要借助于卤代烃水解产生的X-(X=Cl,Br,I)与Ag+的反应,但需要在水解与检验之间加一步用稀HNO3酸化,以中和过量的碱,避免OH-的干扰。而选修5教材中在比较CH3COOH、H2CO3及C6H5OH的酸性强弱时,也是在生成的CO2通入C6H5ONa溶液前,先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其中混有的CH3COOH。以上两例,均是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以控制变量。

  建议:在实验及探究能力方面,我们应遵循处理问题由易及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由单一因素变量控制深入到多因素变量控制,由定性(可观察量)到定量(可计量量),充分但合理地利用好复习资料,不盲目、不冒进。

  高三复习是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大工程,以上仅就同学们一轮复习知识相关的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同时也兼顾着与二轮综合复习的衔接,较深入的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有心的同学能够在期末或寒假抽出时间思考,以期有更大的收获。

  顺便提及,复习及考试不仅仅是智力的较量,也是体力、心理等多方面实力的竞赛,平日复习拼体力,考场之上比心理,希望同学们能合理作息,以良好的心态去收获一个又一个成功!
 

赵文乐

本文作者:赵文乐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学而思高中理科资深培训师

他是受多位化学教育专家与特高级教师称赞的青年教师。他拥有6年教龄,4年毕业班经验和高考阅卷经验。曾带过竞赛班、人大附分班考试班。他就是学而思高中理科最资深培训师赵文乐。

推荐课程:秋季班高中三年级化学目标清华北大班 [更多课程]

相关阅读

高三暑期名师新开班

高三秋季名师班次推荐表

邓杨老师新开班啦

高三暑期名师又有空余名额

不畏浮云遮望眼——寄语2014届高三英语学习

[标签:高考 一轮复习 复习 化学]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